父母陪伴与亲子关系处理(第1页)
父母陪伴与亲子关系处理
一、常见亲子相处模式及优缺点分析
问题:我之前一直和孩子相处得很好,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开始抗拒我,到底是怎么了?
心理老师王超认为:孩子在进入高年级之后,随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注重自我探索与自我保护,具有隐私意识,变得独立、社会化。家长们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同时也需要了解到伴随孩子成长的同时,亲子间的相处模式也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是抗拒和排斥家长,而是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渴望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因此家长们发现,以前所使用的沟通方法现在全都不适用了,以前“听话懂事”的小宝贝现在变得陌生易怒,以前渴望和自己一起出游的孩子变得只喜欢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一起玩耍。这些变化符合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家长们进行调整和适应。
因此,我建议:
1.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沟通技巧一类的其他章节都有介绍,这里主要是帮助家长们明确沟通的方式。命令式的沟通方式不再适合,家长们在沟通和表达的时候可以用“我”而不是“你”作为主语进行表达,例如“你现在应该去学习了”变成“我希望你可以遵守咱们的约定开始去学习了”。在调整主语的同时,家长们也可以进行自我感受的表达,例如“我很开心,是因为……”“我很愤怒,是因为……”等。
2.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和孩子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一样,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问题:慢慢地没办法辅导孩子学习了,我应该如何陪伴孩子学习呢?
心理老师王超认为:当孩子逐渐步入高年级时,父母很有可能无法对孩子的学业进行辅导了。一方面,由于随着年级增长,孩子所学的知识难度增加,需要用特定的方法和思路去学习与应对考试,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应该交由更加专业的人士来帮忙。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逐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定义,对个人隐私和个人领地范围有明显的保护意识。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进行家庭关系的剥离,逐渐从家庭中的个体蜕变为社会中的个体,对于家长的陪伴需求在不断下降。因此,如果家长们还是保持原有的相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触碰到孩子敏感脆弱的神经,尤其是他们想要极力掩盖或者隐藏的羞于表达的方面。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点破,会让孩子出奇地愤怒,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因此,我建议:
1.家长们先做好心理建设。
我接触过很多案例,虽然家长在表达自己的孩子长不大,只会依赖自己,不能独当一面,其实深层原因是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离开,极力将孩子纳入自己的保护范围,不断给孩子暗示没有父母他什么也做不了。因此,家长们先要在这个阶段接受孩子的成长和分离(这个分离不是物理层面而是心理层面),有转变自己行为和态度的思想准备。
2.做好工作的转变。
学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去处理,可以寻求课外辅导机构的帮助。这个阶段家长要做好的是支持工作,对于孩子的合理需求进行满足,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及时与老师沟通。
3.在孩子学习时可以做“陪读”。
当孩子写作业或者学习时,家长可以先在一旁看书或者同时进行学习。从辅导孩子学习到孩子独立学习的过程,陪伴学习起到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过渡作用。这种方式不但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公平感,同时也给孩子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良好榜样。
二、父母的阶段性需求与孩子的阶段性需求
问题:我明明付出了这么多,但孩子还是不了解我的良苦用心,我应该怎么办?
心理老师王超认为:如果父母付出很多,但孩子却很难回应或者不接受这些好意,父母就要退回来想一想,是不是应对的方法,包括对孩子的方式是孩子所不愿意接受的。很多时候说明是沟通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当我们在这样为孩子好的时候,孩子的理解和解读里面并不觉得这是一个理解他和了解他的困难处境的方法,所以我们需要退回来。父母先需要去跟孩子确认这样去帮他忙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感受,他是怎么样去理解这个帮助的,然后再和孩子讨论他需要的帮助是怎样的,他所面临的困难是怎样的。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有一个比较好的回报或者一个比较好的互动。
因此,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在沟通的时候注意方式和情绪,不要带有抱怨或者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在里面。
家长们需要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付出和不易,但不能建立在自我牺牲的前提之下,比如:“我为了你放弃了去读博士的机会,否则我现在肯定是……你还不争气,你这样对得起我们吗?!”这种表达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抵触情绪。
2.家长们需要进行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也就是抱有同理心,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孩子需要什么,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必要时可以进行确认,了解孩子的难处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付出。
3.需要调整心态。
家长们付出的时候,是出于对孩子的考虑还是满足自己。有很多家长表现出的付出是对孩子的一种逼迫和裹挟。家长在付出的过程中总是想着“你看,我对你付出了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表现出了我的爱和无私。相对地,你也得很好地回报”。家长们需要了解自己付出的目的,不是自我陶醉和自我满足,而是满足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