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第4页)
这首词表现的是离乡去国之痛,通过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词人难与人言的孤寂凄婉、愁苦悲伤跃然纸上,全篇沉郁哀婉、声情合一,突破了花间词绮丽腻滑的风格,被视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比如这首《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是一首婉转凄苦的哀歌,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李煜根本就是一个干错了职业的词人,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偏偏被推上了皇位。正如后人所说:“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意思是,治国理政咱不行,可要论诗词,我敢说,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跟李煜都没法比!
伍
三国末期,蜀汉后主刘禅亡国投降,被封为安乐公。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歌舞,在场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有人说刘禅没心没肺,乐不思蜀,其实,这才是刘禅的大智慧,就是靠着装憨卖傻,刘禅才得以自保,安享晚年,六十四岁善终于洛阳。
李煜的情况与当年刘禅的境遇何其相似,起初李煜也是忍字当头,做出一副万念俱灰、安于现状、乐不思蜀的样子,可是后来发现不行,亡国之君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逍遥自在,而是充满了屈辱。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之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这位太宗皇帝不知怎么回事,看中了李煜的老婆小周后周薇,动不动就宣小周后进宫谈工作,每次都是好几天才让回来。
谈啥工作要几天彻夜不归?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反正小周后回来就哭。
李煜无言以对,只能唉声叹气,“日夕以泪洗面”。
很快,李煜的老婆经常被大宋皇帝宠幸的事传得朝野皆知,到后来,坊间甚至出现了一幅纪实绘画作品,叫《熙陵幸小周后图》,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令人目不忍视。
试问,谁受得了这样的羞辱?
李煜羞愤交加,却又束手无策,只得将无限的哀愁与幽怨寄托在诗词里,这才有了后来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才有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才有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样怀念故国的词句。
宋太宗一看,这是不死心啊!特别是七夕生日晚会上那首《虞美人》,什么叫“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什么叫“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亡国了不甘心是不是?这样的人不杀了还留着过年吗?!
于是,七夕当天晚上,李煜就被牵机药酒鸩杀于府内,死时年仅四十二岁,死后被宋太宗假惺惺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以王侯之礼厚葬于洛阳邙山之巅。
李煜的死讯传到南唐旧地,当地百姓无不垂泪叹息。
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多遭后人非议。
有人说,李煜“性骄侈,好声色,不恤政事”,所以亡国;有人说,李煜沉迷佛教,轻信奸人,不懂政治,所以亡国;还有人说,李煜醉心于诗词文章书画,治国理政一窍不通,所以亡国。
其实,当时大宋一统天下的势头已不可阻挡,就算换成别人,南唐也一样难逃亡国的命运。
李煜继任后,无力回天,靠着韬光养晦、隐忍退让的外交政策,才勉强把南唐政权又维持了十五年。
李煜死后,宋太宗曾问南唐旧臣:“李煜果真是一个无能之辈吗?”
旧臣答道:“假如他真是无能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
后人在李煜的墓志铭中这样评价这位亡国之君:“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
南唐旧梦,随风飘逝。一个王朝覆灭,一代词帝诞生。
这正是: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