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之问(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宋之问读罢,赞不绝口,当时就动了一个念头,问刘希夷:“这首诗给别人看过吗?”

刘希夷说:“没有,舅舅您是第一位读者。”

宋之问说:“那帮舅舅一个忙吧。这两天宫里搞诗歌比赛,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是没有发表过的新诗,你看你舅一天到晚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静下心来搞创作,眼看截稿日期就要到了,我想让你把这首诗送给我,让我拿去充个数,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刘希夷由于多喝了几杯,脑子一热,当即说道:“我还以为啥大不了的事儿呢,不过是一首诗嘛,舅舅喜欢拿去用好了。”

第二天,宋之问把这首诗的标题改为《有所思》,将诗中个别词句做了细微的修改,比如把“洛阳女儿好颜色”一句改为“幽闺女儿惜颜色”,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当作个人原创作品发表在个人公众号“你问我我问谁”上。

短短半天时间,这首诗的阅读量就突破了10万+,好评如潮,转发无数,几乎刷屏,就连唐高宗、武则天皇后、上官婉儿等大人物也纷纷点赞。

刘希夷当然也看到了,立刻就后悔了,好不容易写了篇爆款,怎么就傻乎乎给别人了呢?都是昨天的酒闹的。他当即找到舅舅宋之问,要求他把诗还给自己。宋之问一听就恼了,昨晚上答应的事,你咋能说反悔就反悔呢?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

两人当时就翻脸了,越吵越凶。宋之问心想,这要是让人知道我剽窃外甥的作品,今后还怎么在文坛混?冲动之下,他居然用装土的麻袋把年仅二十九岁的刘希夷活活压死了。

此事最早记载于《大唐新语》:“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这还只是一种猜测,到了《唐才子传》和《刘宾客嘉话录》中,则对这起杀人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宋之问是朝廷官员,在诗坛享有盛名,而刘希夷虽是进士,却是平民身份,加上案发地在宋之问家里,所以虽然当时社会上有传言,但并没有确凿证据,大家都觉得宋之问是一个著名诗人,不至于因为这个就杀人,何况还是自己的亲外甥,多半是有人栽赃陷害。

因诗杀人案究竟是真是假?到底谁才是那首诗的真正作者?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有定论,所以,后世收录《全唐诗》时,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首诗被分别收录在了两个人名下。

其实,杀人这种事,也不是没有诗人干过,前有王勃杀人灭口被抓,后有顾城残忍杀妻自尽。如果你对宋之问的人品有所了解,就会知道因诗杀人对宋之问来说,不足为奇。

是的,宋之问的人品值得怀疑。

在诗歌创作上,宋之问有多篇作品涉嫌洗稿甚至抄袭,《全唐诗》共收录了宋之问一百八十七首诗,其中,与其他人的作品高度相似或完全一样的多达十七首,占其作品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比如,沈佺期名下的《梅花落》和《巫山高》,到宋之问名下就变成了《花落》和《内题赋得巫山雨》。还有《铜雀台》《望月有怀》《王昭君》等,都与沈佺期有著作权争议。王维名下的《冬夜寓直麟阁》、王昌龄的《驾出长安》、李乂的《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等,也同样挂在了宋之问名下。

《全唐诗》为清代编著,由于年代久远,诗作者出现疑问很正常,但这么多诗词的著作权争议都集中在宋之问一个人身上,如果说都是别人抄袭他的,你信吗?

平心而论,宋之问的诗还是有功力的,深得武后赏识,先是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任洛州参军,后来又进入崇文馆任学士。武则天称帝后,又将他提拔为正五品的学士,因文学才能被天子欣赏,出入侍从,礼遇尤宠。

有一次,武则天游洛阳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一个叫东方虬的首先写好,于是武则天就把锦袍赐给了东方虬。这边刚谢主隆恩,美滋滋接过锦袍,宋之问的诗《龙门应制》也写好了:

…………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

全诗洋洋洒洒共四十二句,“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比东方虬写的不知道好多少倍,武则天读罢,十分喜爱,马上让人把锦袍从东方虬手里拿回来,转手赐给宋之问,搞得东方虬十分尴尬。

这就是被文坛传为一段佳话的“龙门夺袍”的故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女人的善变和喜新厌旧,但更主要的是,可以感受到武则天对宋之问才华的赏识。

作为御用文人,宋之问的诗多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的应制之作。

比如这首《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

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

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

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

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