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第2页)
名气大了就是不一样,即兴之作也颇受欢迎,很快便成为KTV必点歌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没有任何一家青楼的小姐姐不会唱秦观写的歌,也只有在这里,秦观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但是这样下去怎么行啊?他的老师苏轼实在看不下去了,在青楼找到他,语重心长地劝道:“小秦啊,你这是准备学柳永在青楼混一辈子吗?现在这个社会,光靠写词养活不了自己的,还是应该找份正经工作啊,去参加科举考试吧。”
在苏老师的再三劝说下,秦观忍痛跟青楼的小姐姐们一一告别,回家闭门苦读备考。
到底是家学渊源,文学功底深厚,再加上临阵磨枪,秦观果然不负众望,两次参加科举,两次落榜。
叁
一个人只有在失意的时候,才能看清谁是真正的朋友。
人生的至暗时刻,还是苏轼老师过来安慰他:“没关系,小秦,要相信自己,不是你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考试内容不适合你,如果考填词,大宋谁能考得过你?不录取你是他们的损失。这样,你再复读一年,我也给你找找人,打打招呼,下次一定可以的,我看好你。”
秦观与苏轼相比,年龄差了整整一轮。苏轼在北宋词坛如日中天的时候,秦观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
二人词风迥异,一个是豪放派的掌门,一个是婉约派的新秀,但秦观却是苏轼最得意的学生,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经常笑话秦观的词写得像柳永,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女里女气,唱出来简直就是靡靡之音。但同时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称其“有屈(原)宋(玉)之才”,所以总是利用自己在文坛的声望,对秦观极力提携。
秦观对苏轼更是仰慕已久,两人原本并不相识,苏轼在徐州任职时,秦观专程拜谒,写诗求见:“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可谓惺惺相惜。
二人亦师亦友,交往甚密。为了秦观科举考试的事,苏轼真没少下功夫,四处活动。在秦观第三次考试前,苏轼甚至专程跑到江宁,向王安石力荐秦观,极力称赞他的才学:“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无论如何请您帮忙跟朝廷打打招呼,以增加一点录取的希望。
王安石官职地位高于苏轼,说话自然比苏轼管用,但王安石是变法派,苏轼是保守派,两人一向政见不合,这次苏轼为了秦观,竟然不惜拉下面子,足见他对秦观的赏识。
在两位文坛前辈的极力推荐下,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年),三十六岁的秦观终于进士及第,从一个民间词人进入了朝廷,历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起初的几年,仕途还算顺畅。
肆
以前在娱乐圈混,靠的是才华和银子;如今在官场上混,拼的是人脉和靠山。
苏轼就是秦观的靠山,可以说,从踏入政坛的第一天起,秦观的命运就跟苏轼紧紧连在了一起,这也成为困扰他一生的症结所在。
二人的特殊关系引来社会上不少非议,秦观在工作上干出点成绩,别人会说,还不是凭借苏轼的关照;创作上写了篇爆款,别人又说,还不是靠着苏轼的指点。
还有人说,秦观经常去苏府拜访,与苏轼形影不离,其实是因为秦观一直暗恋苏轼的小妾王朝云,为此秦观还专门写过一首《南歌子·赠东坡侍妾朝云》:
霭霭凝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什么意思?不重要,反正就是一首撩妹的情诗。
明代有一个叫冯梦龙的更过分,在自己的公众号“醒世恒言”上,居然编了个《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说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跟秦观一见钟情,不久两人成婚。洞房花烛之夜,苏小妹连出三道题测试秦观的才学,答不上来就不让进屋,秦观被第三道题难住了,在洞房外急得抓耳挠腮,幸亏大舅哥苏轼仗义相助,才让秦观圆了房。也就是说,秦观其实是苏轼的妹夫。
说得有鼻子有眼,文章被各大平台转发,“醒世恒言”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号,一跃成为坐拥粉丝数百万的大V。
把秦观和苏轼给气得,这都哪儿跟哪儿?苏轼说,我只有姐姐和弟弟,哪儿冒出来的妹妹?你们这些自媒体啊,就这么喜欢造谣吗?不好好整治一下怎么得了?!
总之,秦观不仅在生活中与苏轼交往甚密,在政治上更是始终与苏轼保持一致,荣辱与共。
宋哲宗元祐九年(公元一○九四年),朝廷新旧党争再起,新党再次得势,秦观和苏轼等人一起被贬出京。苏轼被贬到了广东,秦观被贬到杭州,后来又改任湖南郴州监酒税一职,也就是税务局一个科级干部。
伍
背井离乡,事业受挫,秦观日渐消沉。
人一旦在事业上没有了追求,生活上的低级趣味就会乘虚而入。很快,纵情声色的青楼生活再次成为秦观的日常。
长沙,鹊仙楼,秦观微服私访,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叫小丽的妹子,千娇百媚,风情万种,秦观沉迷于美色不能自拔,从此便经常往返于郴州、长沙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