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商隐(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可是,意外又出现了,就在李商隐中进士不久,令狐楚去世了。

失去了靠山,李商隐的仕途也随之受阻。

按照规定,作为新晋进士,要想入仕,要么再参加下一步的博学宏词科考试,这是科举之外的一种考试,难度极大,录取后直接授予官职;要么就是等待吏部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授官考试,考试通过后,才会安排工作。

令狐楚的丧事办完,李商隐立刻应试博学宏词科,不出所料,因无人关照,落选了。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不但失去了政治靠山,也失去了经济来源,朝廷迟迟不安排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家里还有母亲和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顾,一家老小如何生活?

没办法,第二年,经人介绍,李商隐到甘肃泾州节度使王茂元府上做了一名幕僚,这个岗位不属于朝廷公务员序列的正式编制,许多人在步入仕途之前都曾以此作为过渡。

对李商隐来说,幕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自己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王茂元见李商隐相貌英俊而且才气过人,便有意招李商隐为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在唐朝,节度使是正二品的朝廷大员,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李商隐只是个没有正式职务的临时工,承蒙领导如此厚爱,受宠若惊,加上王小姐本人知书达理,长得也挺漂亮,李商隐便欣然允诺,就在泾州做了王茂元的上门女婿。

婚后,夫妻二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然而,正是这桩看似美满的婚姻,将李商隐卷入险恶的政治旋涡、朋党之争,让李商隐左右为难,背负了千载骂名。

唐朝后期,朝廷内部派系斗争十分尖锐,一派以牛僧孺为首,一派以李德裕为首,双方针锋相对,争斗长达四十年,史称“牛李党争”。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想保持中立,两面讨好是不大可能的,各级官员必须选择立场站队。

令狐楚一家属于“牛党”一派,而王茂元则属于“李党”一派。

人所共知,令狐楚既是李商隐的伯乐,也是他的老师,多年来,事业上大力栽培,生活上尽心照顾,对李商隐可谓恩重如山。如今,中了进士的李商隐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在令狐楚刚刚去世、尸骨未寒的时候,转身去投奔“李党”王茂元,还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竟然如此忘恩负义。

由此,不光是“牛党”派系对李商隐极为厌恶,整个文坛也纷纷质疑李商隐的人品,一时骂声滚滚。

李商隐有苦难言,很快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在吏部授官考试中,本来已经通过,但在审核时,“牛党”官员从中作梗,将李商隐除名,硬是让他在家赋闲了一年。

直到第二年,李商隐再次应考,在岳父的帮助下,总算获得通过,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职位,正九品,虽然行政级别不高,却是一个容易获得升迁的职位。

李商隐自己对这份工作也很满意,正准备沉下心来好好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派系斗争中,“牛党”占据上风,一纸调令,又把他调到了河南弘农(今灵宝县)做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从九品,不但行政级别比原来低了半格,更主要的是,远离了京城权力中心,对个人仕途发展十分不利。

李商隐因此很有情绪,工作上难免有些懈怠,偏偏顶头上司是“牛党”的人,处处刁难李商隐。那段时间,李局长的日子过得很不舒畅,心情极度灰暗,后来,因为一桩刑事案件的处理分歧,李商隐跟领导彻底闹翻了,一气之下,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临走时,写下这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爱咋咋的,老子不干了!

李商隐写诗特别喜欢用典,经常在史料堆里查找典故,罗列在一起,有时一首诗用好几个典故,因此被人们戏称为“獭祭鱼”,因为水獭捕鱼后,常将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

这首诗同样用了春秋和氏璧的典故,说自己宁愿像卞和那样被砍断双足,这样就不必在官府奉迎趋拜了,以此表达离职的决心。

请假条这么个写法,谁敢不批?

在家闲居了两年,李商隐凭借岳父的关系,再次回到秘书省谋得一个正字的职位,比原来的校书郎地位还低。

岳父王茂元安慰他:“别着急啊,先在基层干着,找机会再给你换个位置。”

结果,没等到升迁,岳父病故。紧接着,母亲病故。

依照惯例,李商隐须“丁忧”三年,也就是离职回家,守孝三年。

“牛李党争”四十年,此起彼伏,李商隐在家闲居的这三年,正是李党得势之时。李德裕在唐武宗的支持下主持朝廷日常工作,提拔任用了一大批自己人,李商隐在家干着急没办法,提前上班是绝对不允许的。

好不容易熬到丁忧期满,兴冲冲回到工作岗位,没想到,唐武宗驾崩,唐宣宗即位,李党瞬间失势,牛党风云再起,李商隐完全踏空,错过了上一轮的机会,仕途变得愈加黯淡,再后来,居然将秘书省正字的低级职位也给搞丢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