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第3页)
自从上次跟李白、杜甫分别,一转眼十三年过去了,李白一直郁郁不得志,为了生计,后来也入了幕府,在永王李璘手下做幕僚,负责宣传工作。
永王东巡,意图谋反,李白缺乏政治敏锐性,拼命歌功颂德,摇旗呐喊,作《永王东巡歌》,一口气写了十一首,后来成为他参与谋反的主要罪证。
高适一举平息了永王叛乱,李白也随之被押入大牢。
很多人替李白求情,一个诗人懂啥政治,不小心站错了队而已,再说,你们以前不是好朋友吗,念在过去的交情上,让他写份深刻检查,批评教育一下算了。
李白也放下身段,在浔阳狱中写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一诗,托人转交给高适: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啥也不说了,看在过去的交情上,拉哥一把吧。
高将军看罢李白的诗,沉吟半晌,毅然决定大义灭亲,不予理睬,并将十几年来与李白的来往信函找出,统统烧毁。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李白以“附逆作乱”罪,被流放夜郎。
《高适年谱》中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
有人说高适不够意思,眼看朋友有难却不帮忙。高适表示很委屈,自己身为朝廷命官,岂能因私废公,妨碍司法公正,这不是一般的事,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不是我不愿相助,不信你们问问杜甫,我老高岂是薄情寡义之人?!
高适担任彭州刺史期间,杜甫在成都穷困潦倒,茅屋被秋风所破,吃了上顿没下顿,作为朝廷官员,高适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逢年过节就带着米面粮油去看望杜甫,对杜甫的生活十分关心。
杜甫深受感动,作《酬高使君相赠》,诗云:“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全靠大家接济帮忙。
高适亲切地对杜甫说:“放心吧,阿杜,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这些粮食你先吃着,以后我会经常来看你,将来盖房子缺钱了找我。”
杜甫很高兴,高适讲交情,够意思,当了大官也没忘记老朋友,提笔作《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以表达欣喜之情:
…………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
可能是高适工作太忙了吧,后来就没了下文,杜甫草堂盖到一半就没钱了,眼看秋天已经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家里也揭不开锅了,杜甫只好写诗催促高适: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你答应我的钱呢,啥时候给?
伍
这之后,高适又历任蜀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等职。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六十岁的高适因健康原因从地方调回京城,任刑部侍郎,后转为散骑常侍,加封渤海县侯,食邑千户。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高适病逝,享年六十一岁,死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的一生,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四十五岁以前,穷困潦倒,四处漂泊;四十五岁以后,建功立业,飞黄腾达。
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由于战乱频发,高适才有机会从一个小小的县尉,经过十几年时间成为朝廷大员,并以年过半百之躯平定永王谋反,征讨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
唐代的诗人许多都是进士出身,多数是做过官的,元稹、张九龄、李绅等甚至做过宰相,贺知章、韩愈、王维、白居易等也都身居要职,但在生前就被授予爵位的诗人,除了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个李绅被封为赵国公之外,高适是唯一非进士出身,凭借战功而被封侯的诗人。
论诗歌成就,高适或许很难跻身唐代十大诗人榜单,但若论仕途之成功,恐怕无人能出其右。《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古人说三十而立,其实,只要你心中有梦想,有信念,什么时候都可能成功。高适大器晚成,后来居上的经历,为我们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人生从中年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