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之问(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回到洛阳之后,宋之问先是卖友求荣,投靠武三思;武三思被杀后,太平公主把持朝政,宋之问就攀附太平公主;再后来,安乐公主的势力占了上风,宋之问又转投安乐公主门下。墙头草,随风倒,左右摇摆不定。

通常,这种人最容易两面不讨好。投奔安乐公主后,太平公主很生气,以宋之问在主持科考时收受贿赂为名,再次将他赶出洛阳,贬到浙江越州任职。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七一○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诛杀了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朝廷开始清算武氏余孽,认为宋之问“狯险盈恶”,“无悛悟之心”,是个十足的奸佞小人,一纸诏书,又将他从浙江越州流放到了广西钦州。

流放期间,宋之问“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远离京师,摆脱了政治斗争,万念俱灰之后,他反而写出了不少佳作,比如这首《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这是宋之问被贬经大庾岭时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被贬的不满以及盼望有朝一日赦免回京的愿望。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

又如这首《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诗是宋之问在杭州游历时所作,开篇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及周边的景色,最后抒发感想。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整体上看清新雄壮,却又隐含着出世归隐的洒脱。全诗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先河。

相传,诗中那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就是因谋反而逃亡在外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所赠。

还有那首特别彰显文人风骨的《题张老松树》: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

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一个人品行如何,不要看他说些什么,写些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些什么。很难想象,“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这样有气节的诗句,竟出自宋之问之手。

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登基后,唐玄宗第一件事就是下旨将宋之问赐死于广西桂林——这种蝇营狗苟的奸佞之徒,不杀还留着过年吗?!

凡事皆有因果,对于宋之问的死,《唐才子传》中说:“人言刘希夷之报也。”

从剽窃洗稿,因诗杀人,到趋炎附势,攀附佞臣,再到卖友求荣,左右摇摆,最终被赐死异乡,宋之问的所作所为,终于为自己赢得了千古骂名。

大唐诗坛群星闪耀,名家荟萃,若论才学,宋之问虽然算不上一流诗人,但也绝非等闲之辈,只因其所作所为,为历代所不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诗名的传播。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无论什么时候,人品都高于才华。会作诗,不重要;会做人,才是根本。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