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第1页)
欧阳修
有些事,你永远无法解释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一○四五年),京城发生了一起通奸案:人妻张氏与府中的仆人**,被丈夫抓了个现行,丈夫一怒之下,将这对奸夫**妇告上了法庭。
这本是一桩平常的民事案件,但当事双方的身份却颇为引人关注。
被戴了绿帽子的男子叫欧阳晟,是当朝官员、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侄子。
而**的张氏,是欧阳修妹妹的前夫的前妻的女儿,也就是欧阳修的外甥女。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张氏自幼丧父,欧阳修一手将其抚养长大。等张氏成年后,欧阳修又做主将她许配给了自己的侄子,这种近亲联姻在过去并不少见。
亲戚家里出了这种丑事,对欧阳修自然会有些影响,如何处理?吃瓜群众早早搬出小板凳坐好,拭目以待。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更大的瓜还在后面。
开封府负责审理此案,随着庭审的逐步深入,张氏不但承认与家中仆人有奸情,还供述出自己婚前曾与舅舅欧阳修有染。
社会舆论一下子就炸了:舅舅跟外甥女,这可是**!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写过《醉翁亭记》和《卖油翁》等名篇的欧阳修!
欧阳修是谁?“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苏轼、苏辙、苏洵、曾巩、王安石、司马光等名家均出自其门下,可谓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所以,欧阳老师**?不可能的,一定是诬陷,我就问你,有证据吗?
法庭上,张氏出示了欧阳修早年写给她的一首词《望江南·江南柳》: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什么意思?多读几遍,自己慢慢体会。总之,这首艳词成了欧阳修勾搭外甥女的罪证。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事立刻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连续数周占据热搜榜榜首,各大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大宋日报》更是在头版头条发出一连串的诘问:文坛巨匠身陷“盗甥门”,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
壹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生于四川绵阳,父亲是当地一名小官吏,五十六岁老来得子,生下欧阳修。
欧阳修三岁那年,父亲病故,孤儿寡母投奔叔叔生活。母亲郑氏,出身书香门第,亲自辅导欧阳修学习,买不起笔墨,就用芦苇秆当笔,在地上教他写字,史称“画荻教子”。
据《文忠集·欧阳修年谱》中说,欧阳修少年时期“家益贫,借书抄诵”,后来得到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爱不释手,“为诗赋,下笔如成人”。当地人都说:“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
欧阳修自己也是信心十足,踌躇满志,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意外落榜,复读三年后再考,再次落榜。
什么情况?当地学霸啊,为什么屡战屡败?欧阳修想不通。
在当地做小官吏的叔叔毕竟见多识广,说:“瓜娃子,你在绵阳这个小地方学习成绩好算个锤子,全县每年才有几个考上985、211的?要想出人头地,你必须到大城市去。”
首都的师资力量果然不一样,欧阳修告别家乡,到东京汴梁仅仅补习了一年,参加开封府国子监考试,便获得广文馆试第一名,称“监元”;接着参加国学解试,依旧是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年参加礼部省试,再次蝉联第一名,称“省元”。
连中三元之后,欧阳修一时意气风发,颇有傲视天下举子之意。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一○三○年),二十三岁的欧阳修参加由当今皇帝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发挥依然出色。
据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晏殊后来回忆,欧阳修交卷出考场时扬扬自得、颇为自负,晏老师担心他再次夺魁会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本着对年轻人的关爱之心,有意给他打了低分作为警示,以挫其锐气,但欧阳修仍以第十四名的成绩,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榜下择婿是宋代高层的传统,尚未婚配的新科进士在京城婚恋市场历来十分抢手,年轻有为的欧阳修被朝廷官员胥偃选为女婿。成亲之后,欧阳修很快被授予官职,出任将仕郎、秘书省校书郎。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步入仕途,欧阳修三喜临门,妥妥的人生赢家。
贰
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一○三一年)三月,欧阳修调任西京推官。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是仅次于东京汴梁的全国第二大城市,热闹繁华。新工作很清闲,欧阳修在洛阳结交了不少新朋友,比如后来被称为宋诗开山鼻祖的诗人梅尧臣等,每天饮酒赋诗,红尘做伴,日子过得潇潇洒洒,就像这首诗里写的那样:
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
主人乐士喜文学,幕府最盛多交朋。
顶头上司钱惟演是重度文学爱好者,也是北宋“西昆体”骨干诗人,对欧阳修的文才十分欣赏,虽然两人的年龄相差了三十岁,但志趣相投,都喜欢玩,下班没事儿,钱惟演就叫上欧阳修等一帮年轻人聚会,喝个酒,K个歌,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