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全诗结构严谨,跌宕多姿,辞藻华丽,可谓文采飞扬。

不光诗写得好,话说得也极其讨人开心,诗中称韩愈和皇甫二人一个是“东京才子”,一个是“文章巨公”。

韩愈当时看完很激动,拍着李贺的肩膀说:“写得不错嘛!在农村种地太可惜了,国家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去参加科举考试吧,路费食宿什么的不用担心,到时候开个发票给我就行了。”

李贺说:“先谢谢韩老师,我倒是想考公务员来着,不巧父亲去年刚刚病故,所以,今年去不了。”

依照大唐例律,父亡,子女须服丧守孝三年,不得应试。

韩愈说:“没关系,那就明年再考,正好把功课再巩固一下,基础打扎实一点,明年我在洛阳等你。对了,你手里还有啥写好的诗词文章,回头都微信发给我,我帮你在全国重点刊物上推一下。”

就这样,在韩愈的赏识和力推下,李贺的诗流传愈来愈广,在诗坛的地位也扶摇直上。“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句被人们竞相转发引用。后人将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总之,大唐诗坛又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那一年,李贺刚满二十岁。

第二年初冬,李贺守孝期满,踌躇满志地告别乡亲,赴京赶考。

李贺不负众望,先是参加在洛阳举行的河南府试,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晋级,获得年底赴长安应进士举资格,可谓春风得意。

当晚,李贺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发朋友圈晒自己的府试成绩单和进士科准考证,配文:我是上清华呢,还是上北大呢?好纠结啊!

人哪,就不能太张扬太得意,越是顺境越要保持低调。

李贺小小年纪就在诗坛声名鹊起,事业上有大文豪一路关照,别人早看他不顺眼了:你炫耀什么啊,第一名成绩怎么来的?自己心里没点儿数吗?谁不知道,河南府试的考题就是韩愈出的!

考试前夕,有关部门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称,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字与“进士”之“进”同音,犯了父讳,作为人子,理应避讳。

高招办负责人对李贺说:“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由于您父亲的名字起得不好,所以您终生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开玩笑呢吧?居然还有这种规定?李贺赶紧找韩愈想办法,韩愈一听也急了,这还有天理吗?赶紧四处奔走,上下活动,还写了一篇《讳辩》,以“质之于律,稽之于国家之典”为其辩护,说父亲叫李晋肃,他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那他父亲要是叫李仁,儿子是不是就不能做人了?

当时,韩愈刚从都官员外郎调任河南令,也是主政一方的官员,而且在文坛颇有影响力,李贺又是皇室后裔,按理说,找人活动一下,恢复考试资格,也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居然没办成。

这件事让李贺深受打击,他黯然离开考场,独自返回老家洛阳昌谷,自此郁郁寡欢。

韩愈也觉得很没面子,第二年,托关系在长安给李贺找了份工作——奉礼郎,从九品,虽说职位不高,但总算让李贺踏上了仕途。

可是,依照唐朝规章制度,没有进士学历,也就意味着在事业上没有上升空间,自视甚高的李贺觉得自己被埋没了,工作不顺心,加上妻子又病逝了,当时觉得生活一片灰暗,勉强干了三年就称病辞职了。

回老家宅了一段时间,李贺决定去南方看看有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可是,“九州人事皆如此”,云游了一大圈,一无所获,又灰溜溜回到昌谷,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村主任一看,说这孩子这样消沉下去就把自己毁了,就给他出主意:“小李啊,咱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多试几棵嘛,求取功名非得考进士吗?文的不行咱可以来武的啊。”

一句话点醒了李贺,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参军呢?没学历有战功一样可以步入仕途,当年多少学渣因为科举考试无望跑去从军,后来在部队混得风生水起,反而比地方上的同学升迁得快。

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李贺经朋友举荐,投笔从戎,在昭义军中做了幕僚,负责文秘工作。

刚去的时候,李贺意气风发,一心想借此建功立业,曾赋诗自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