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刘禹锡(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次请刘禹锡吃饭,李绅更是下了血本,特邀江南名厨主理,河豚鱼翅炖雪蛤,辽参干鲍大龙虾,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席间,莺歌燕舞,极尽奢华。

在贫困地区任职多年的刘禹锡哪见过这种场面,一时百感交集,当场赋诗一首: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种排场李司空想必是见惯了的,我刘禹锡小地方来的,还真有点不适应,你这也太腐败了吧?!

成语“司空见惯”,就是来源于此。

李绅说:“老刘,你这就不对了,我这还不是为了给你接风吗?来,喝酒。”

刘禹锡一生虽历尽坎坷,却个性乐观豁达,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也是雄浑壮阔、豪迈奔放,故有“诗豪”的美誉。后世评价其以“雄浑老苍,沉着痛快”为诗风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为人品之“豪”。

对于洛阳人来说,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写下的那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历代歌咏牡丹诗词中的极品。

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南方,江南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那些年,他广泛收集民间歌谣,然后仿照民歌的格调,创作了一大批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民歌体诗,比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踏歌词》《白鹭儿》《浪淘沙词》等,为大唐诗坛吹来一股难得的清新之风。

直到晚年,刘禹锡才被再次调回洛阳,与同样赋闲在家的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诗友终日聚会宴饮,应答酬唱。

远离政治中心,回归诗人本色之后,刘禹锡的日子倒是过得潇洒安逸。

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正是刘禹锡晚年生活与心态的真实写照: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当时,刘禹锡和白居易同是垂暮之年,并且都患有足疾、眼疾,不免同病相怜。但刘禹锡对生死早已看淡,从容面对,泰然自若,结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句,尤其为人称道,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刘禹锡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葬于河南荥阳。

去世前,刘禹锡自己给自己写了墓志铭: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

重屯累厄,数之奇兮。

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寝于北牖,尽所期兮。

葬近大墓,如生时兮。

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我这一辈子啊,过得确实不太顺利。但是,我觉得值了,至少问心无愧,至于说死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