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第2页)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诗之余,刘禹锡脑洞大开,居然开始思考宇宙天地万物的起源、本质与人类命运之类宏大的哲学问题,写下《天论》三篇,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的唯物主义思想,与柳宗元一道,跟持有不同观点的韩愈论战,日子过得倒也充实。
一般来说,积极乐观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朝廷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召刘禹锡、柳宗元等犯过路线错误的八司马回京,另行安排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喜讯,刘禹锡等人感激涕零,感谢皇恩浩**,感谢朝廷给了自己第二次政治生命,纷纷表决心,一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在新的岗位上为建设大唐盛世做出新的贡献——完全忘了自己当初是怎么被贬到穷乡僻壤的。
重返繁华大都市,刘禹锡心情愉悦,喜笑颜开。烟花三月,他邀请柳宗元等当年一起落难的另外七位司马到玄都观一起春游赏花。
其间,刘禹锡兴之所至,作《元和十一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大家看了都夸写得好,刘禹锡自己也很得意,将这首诗配上九张图,用滤镜精心美颜之后,发了条朋友圈。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朋友圈发出去不久,就有人跑到皇帝那里告状:这诗写得有问题啊,含沙射影,语涉讥刺,什么叫“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分明是在讥讽朝廷提拔起来的新官员,分明是对先前被贬心怀不满企图翻案,而且,八个受过处理的人聚在一起干什么?一定是在拉帮结派,搞小团伙,居心叵测,不可不防啊。
对于重新起用八司马,一些人本来就有意见,经过这么一番言语挑拨,唐宪宗十分恼火,将刚刚回京才几个月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再次贬出京城。
这真是祸从天降,刘禹锡收到通知后不禁作诗长叹道: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叁
刘禹锡二次被贬的地方更偏远——播州,也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
唐朝时期的遵义不比现在,茅台酒还没有问世,仅有五百户居民,极度贫困落后,且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刘禹锡家中尚有八十岁老母需要赡养,如何经得起这般折腾。
人只有在落难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朋友。作为同榜进士,多年的老同事,一起落难的老朋友,柳宗元挺身而出,上书朝廷,为刘禹锡鸣不平:“播非人所居,而梦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当时柳宗元被贬广西柳州,比播州的条件稍微强点,他向朝廷申请,“以柳易播”,要跟刘禹锡互换任职地。
应该说,柳宗元等人再次被贬,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刘禹锡那首诗的牵连,但是人家不但毫无怨言,反而伸出援手,主动要求代替刘禹锡到更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充分表现了高风亮节和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不但让刘禹锡深受感动,连朝廷都被感动了,同意将刘禹锡的任职地改到了广东连州。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刘禹锡母亲去世,他尚未从悲痛中走出,又听到柳宗元病逝于柳州的噩耗,刘禹锡肝肠寸断,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一诗悼念: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这之后,刘禹锡回乡守孝。守孝期满,在元稹的帮助下,改任四川夔州刺史,三年后,又改任安徽和州刺史。
赴任途中,行经湖北西塞山,刘禹锡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全诗通过西晋灭吴的故事,借古讽今,感叹天下兴亡,山河依旧,物是人非。史、景、情完美融合,相得益彰,给人以苍凉悲壮,沉郁顿挫之感,被视为“唐人怀古之绝唱”。
据说,刘禹锡在担任和州刺史期间,曾受到和县县令的刁难,本来应该在公务员小区分配一套高档住宅的,县令说没有空房了,连续让他搬了三次家,最后给他安排到了五环以外的郊区,一所没有装修过的破旧不堪的小房子。在那里,刘禹锡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刘禹锡虽然是下放官员,但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比县令的级别高好几级,哪个县令敢这样刁难上级领导?
说是“陋室”,看跟什么比,跟原来京城里的深宅大院比是简陋了些,跟一般民宅比,那就是一座独门独院的小别墅。院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草坪、花园、凉亭、假山、鱼池,一应俱全,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