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第1页)
骆宾王
被愤青耽误的文学天才
大唐初年,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隔壁一处宅院门口,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指着池塘里的大白鹅兴奋地大叫:“鹅,鹅,鹅。”
家里人赶忙从房里跑出来,心想:这孩子好好的咋突然结巴了?
只听小男孩接着说: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分明是一首诗啊!开篇先声夺人,用“鹅,鹅,鹅”表现鹅的声音之美,然后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生动地勾勒出鹅的线条与色彩,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作之美,通过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将鹅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一个七岁的孩子,出口成章,文字功底如此深厚,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神童吗?
很快,神童七岁成诗的故事传遍了江南,成为全村骄傲,家长们训斥子女的时候,总会带上这么一句:你看看人家孩子。
没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后来被称作“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壹
骆宾王早年饱读诗书,颇有才学。父亲曾任青州博昌县令,所以,也算是个官二代。可惜好景不长,全家从义乌搬到山东后不久,父亲病故,家境由此衰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失去父亲的骆宾王十九岁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竟然落榜了。
唐代初期,科举试卷并不遮挡考生姓名,占分值最高的作文题又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营私舞弊打人情分的现象十分普遍。有钱有地位的考生家里早早就开始上下活动,没有背景的孩子想依靠科举出人头地并不容易。
此后,骆宾王意志消沉,开始与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在一起,四处游**。《旧唐书》中称其“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
曾经的神童,就这样堕落成为一个不良青年。
贰
一直这样混下去终究不是个办法,后来经人推荐,骆宾王在道王李元庆府内做了一名幕僚,当然不属于大唐公务员序列,就是个临时工,但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顺手打开一扇窗。
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当地官府知道骆宾王文笔好,为了讨好皇帝,命他写个报告,歌颂皇帝的丰功伟绩和大唐的繁华盛世,并请求陪同皇帝一同上山。
骆宾王知道事关重大,谢绝了一切娱乐活动,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熬了好几个通宵。很快,一篇文采飞扬的《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呈到了唐高宗手上:
臣闻元天列象,紫宫通北极之尊;大帝凝图,宏猷畅东巡之礼。是知道隆光宅,既辑玉于云台;业绍礼宗,必涂金于日观。陛下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御辩登枢,应千龄之累圣。故得河浮五老,启赤文于帝期;海荐四神,奉丹书于王会。瑞开三脊,祥洽五云。既而辑总章之旧文,绍辟雍之故事。非烟翼驭,移玉辇于梁阴;若月乘轮,秘金绳于岱巘……
骆宾王的这篇文章,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马屁拍得出神入化,不露痕迹。唐高宗看罢,龙颜大悦,说孔孟之乡果然出人才。一打听,作者还是个没有编制的一般科员,当即降旨,封为奉礼郎,从九品(副科级),进京赴任。
骆宾王就此步入仕途,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历任东台详正学士、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一路升迁到御史台正六品的侍御史。
在这期间,骆宾王春风得意,诗兴大发,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尤其是那首传遍京畿,以为绝唱的七言长诗《帝京篇》问世,让骆宾王再次成为大唐文坛的焦点。
骆宾王开始膨胀了,动不动就给领导写信提意见。
一般来说,这就离倒霉不远了。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六七九年),御史台翻出一起早年的贪污受贿案,骆宾王受到牵连,遭弹劾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