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第3页)
怎么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倒一个吃货,买不起羊肉,就买便宜的羊脊椎骨,俗称羊蝎子。买回来以后,苏东坡一头扎进厨房,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发明了苏轼牌烤羊蝎子。
在给弟弟的信中,苏轼不厌其烦地讲述烤羊蝎子的美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吃法就像吃螃蟹,几天吃一次,感觉还大补呢。
“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兄弟你这三年一直在吃单位食堂,是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不是开玩笑,确实好吃,唯一不好的是,每次骨头都被啃得太干净,家里的狗都有点不高兴了。
吃完羊蝎子,再上一道餐后水果,广东这个地方,啥都缺,就是不缺水果,特别是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河豚鱼近之耳”。只有干贝与河豚可以媲美。
怪不得“一骑红尘妃子笑”呢,苏轼吃荔枝不要命,一天能吃三百个,大快朵颐之后,作《食荔枝》诗一首: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哪怕为了荔枝,做个广东人,也挺好。
没想到,没过几年,广东人也不让做了,朝廷又将苏轼调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海南儋州。
别说在宋代,就是现在,那里也是天涯海角。那一年,苏轼已六十二岁高龄,到岛上一看,“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蛮荒之地,要啥没啥,苏轼不由感叹:“一把年纪来这种地方,估计是回不去了,到了海南,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做口棺材,第二件事就是找墓地,死了就埋葬在这里。”
既来之,则安之,青山处处埋忠骨,哪里都有好吃的。在儋州,苏东坡的饮食结构又有了新的拓展,这么说吧,在海南,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万物皆可食。
刚开始苏轼也不适应,看到闻到就想吐,可入乡随俗是吃货的基本功,苏东坡慢慢也就习惯了这些杂七杂八的野味。
除此之外,苏轼在海南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种特别好吃的海鲜:生蚝。
在《食蚝》一文中,苏轼介绍了他做生蚝的方法:“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
简直太好吃了,忍不住写信告诉儿子:“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千万别告诉朝中的叔叔们,万一他们知道了,都争着来海南,那就糟了。
肆
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朝廷大赦天下,苏轼终于被调回京城,返乡途中,经过常州,有人请他吃河豚。
河豚,号称“扬子江中第一鲜”,是鱼中的王者、苏轼的最爱。早年苏轼曾有诗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吃河豚,焉知鱼味?虽说做不好的话容易中毒,但这样的人间极品,岂能错过?苏轼欣然赴宴。
席间,主家小心翼翼地问:“苏老师,味道咋样啊?”
人家为啥要请你吃饭?就是想让你给点评一下,毕竟以苏轼在餐饮界的名望,美言几句的话,名人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可苏东坡呢,根本不理人家,埋头猛吃,一言不发,直到把盘子里的鱼吃得一干二净,才放下筷子,长出一口气,说了一句:“也值得一死。”
一语成谶。几天后,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作为一代文学巨匠,提起苏东坡,人们总是先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其实,苏轼自己心里最清楚,他真正喜欢和看重的,并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而是——吃。
苏东坡爱吃,懂吃,会吃,在他流传下来的众多诗词中,有五十多首与吃有关,猪肉、羊蝎子、兔肉、河豚、鲫鱼、鲈鱼、螃蟹、竹笋、荔枝、龙眼、桃、梨、枣、蒲桃、石榴、黄柑……凡美味皆可入诗。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食,更是数不胜数: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墨鱼、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虾……
苏轼的一生,是在美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一生。林语堂曾评价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少说了一句,苏轼还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美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