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第3页)
这次提意见,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
陆
韩愈年轻时就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对社会上礼佛修道之类的事一向嗤之以鼻。
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一件事,四川一个叫谢自然的十四岁女孩,不知怎么迷上了修道,非要出家修炼,家里人谁也拦不住,只好让她在一个道观修行道术,十三年后,姑娘不明不白死在了山上。
本来这也没什么,但道观和当地信徒都说,姑娘不是死了,而是留下肉身羽化成仙了,走的时候,天呈异象,有五彩祥云如何如何,传得神乎其神,附近的百姓都跑去朝拜,当地官府居然把这件事当作喜讯上报给了朝廷。
韩愈最见不得这种事,这都什么啊,这不是封建迷信吗?!没文化太可怕!当即就写了一首《谢自然诗》加以讥讽:
…………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
…………
对道教如此,对佛教,韩愈也一直持否定态度。
当时,社会上佛教盛行,长安附近的法门寺香火旺盛,法门寺塔中供奉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称佛骨,寺院每三十年打开佛塔一次,取出佛骨,供人朝拜。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又到了这个时刻,唐宪宗想把佛骨迎入宫中,亲自朝拜供养,祈求国泰民安,顺便祈求自己长生不老。
满朝文武大臣都歌颂皇帝决策英明,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唯有韩愈站出来说:“我反对!”并将一篇洋洋洒洒的《论佛骨表》当堂呈上。
文章开篇就说:“伏以佛者,西域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然后,列举黄帝以来的历代君王都很长寿,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汉明帝引进佛教,结果东汉之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寿命短,朝代一个比一个灭亡得快,由此得出结论:“佛不足事。”朝拜这玩意儿没用。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一个外国人,跟我们语言不通,对中国国情完全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供奉他?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更何况人早都死了,死尸是污秽不祥之物,摆在宫里供人朝拜,合适吗?
佛教与儒家教义相违背,依我看,不但不应朝拜,还应销毁佛骨,废除佛法。
韩愈这篇文章写得有理有据,言辞激烈,毫不留情,可把皇帝给气坏了,特别是这句“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就是说,你越信佛,死得越早,这不是骂人吗?!当场就要杀了韩愈。
大臣们赶紧劝谏道:“老韩虽然说话难听,但也是一片好心,您要是杀了他,以后谁还敢给您提意见?”
唐宪宗气呼呼地说:“说朕奉佛太过分了朕可以接受,但说东汉之后奉佛的皇帝都短命,这话说得太狠了吧?作为一个下属,怎么能这么跟领导说话?!实在是狂妄至极,罪不可赦!”
皇帝在气头上,谁也劝不住,说啥也要杀了韩愈。
等第二天冷静下来,唐宪宗也觉得因为这个杀人显得自己心胸狭窄,可不处理他又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从轻发落,将韩愈二次贬出京城,还是分配到全国最边远最贫穷最落后的广东担任潮州刺史。
柒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背井离乡,远贬潮州,这篇引发龙颜大怒的《论佛骨表》由此不胫而走,所有看过的人都说:“不服不行,老韩还真是啥都敢说。”
“不平则鸣”,看不惯的事就要说,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武死战,文死谏”,如果因为这个被杀头,老子认了。
韩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不论为人还是作文,其耿直刚正的风格都为世人所折服。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韩愈病逝于长安,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文”,从祀孔庙,葬于河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州,陵园至今保存完好。
韩愈生活的时代,文坛群星闪耀,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孟郊、贾岛、李贺、张籍、李绅、裴度、皇甫湜等,可谓名家辈出,但韩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的历史地位却无人可以撼动。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风靡一时,从者如云,“杜诗韩笔”,成为大唐文坛两个无法逾越的标杆。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实,韩愈为历代所推崇的,又岂止是文章。
正如后世诗中所说:
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