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勃(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王勃在长安的时候,曾经跟曹元学过几年医术,一听是恩师的亲戚,又是自己的粉丝,觉得这个忙得帮,就留他住在了自己家里。

过了几天,王勃才知道这个曹达竟是官府在全国通缉的重大刑事要犯。

王勃当时就蒙了,现在再去报官显然已经晚了,自己窝藏嫌犯,已经犯下了大罪。若放他离开,一旦被官府抓获,一定会供出自己来。

怎么办?到底是年轻,王勃脑子一热,一不做二不休,抄起一把尖刀,直接杀人灭口了。

王勃自以为在家里动手,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有关部门对此案极为重视,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全力以赴,经过连续几个昼夜的缜密侦查,虢州参军王勃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王**初还想抵赖,但在大量证据和强大政策攻心下,他不得不交代了自己先窝藏嫌犯,后杀人灭口的犯罪经过。结果,王勃以包庇罪、故意杀人罪被一审判处死刑。

当时,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主流媒体纷纷把镜头对准王勃杀人案,深入剖析:昔日青年才俊为何沦为残忍的杀人凶犯?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此时,狱中的王勃万念俱灰,只等秋后问斩。

就在死期临近之时,恰逢唐高宗改元,也就是更换年号,大赦天下,王勃因为属于**杀人,无犯罪前科,认罪态度良好,由死刑改为三年有期徒刑。

王勃死里逃生,喜极而泣。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王勃刑满出狱,朝廷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下旨让他官复原职。但三年的牢狱生活,让王勃早已视官场为畏途,对此婉言拒绝了。

出狱后,王勃才知道,因为他的案子,父亲被降职,由雍州司功参军贬到千里之外的交趾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

交趾在哪儿?就是现在的越南河内。

连累父亲背井离乡,远谪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王勃心中十分愧疚,写信给父亲深深自责道:“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都怪我都怪我,专业坑爹,都是我的错。

经过近一年的休养调理,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王勃决定去交趾探望父亲。

他由洛阳出发,沿大运河南下,经淮阴、楚州、江宁一路向南,在九九重阳之日,到达了江西洪州,也就是现在的南昌。

到了洪州之后,王勃正赶上当地的一件盛事——“滕王阁重修竣工剪彩仪式暨六七五年中国洪州首届滕王阁诗词大会”。

滕王阁可是洪州地标性建筑,洪州都督阎伯屿盛情邀请了江南文化界的名流以及各大新闻媒体参加,滕王阁一时群贤毕至,盛况空前。

这样的热闹场面王勃当然不会错过,凭借当地朋友介绍和自己在文坛的名气,他顺利拿到了入场券。

按照预定流程,开场舞之后,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然后请阎都督代表当地官府讲话,阎都督宣布滕王阁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掌声响起,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主持人请所有来宾入席。

宴会开始前,再进入第二个程序,阎都督宣布“六七五年中国洪州首届滕王阁诗词大会”开幕,请与会嘉宾以滕王阁为题,现场吟诗作赋。

这时,大家纷纷推辞:“岂敢岂敢,鄙人才疏学浅,怎敢班门弄斧。”推来让去,没一个人肯站出来。

为啥?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此次诗词大会除了彰显政绩之外,主要是想借机推出阎都督的女婿孟学士,让他大出风头。

早在几天前,孟学士就已经写好了一篇滕王阁的辞赋,等大家都不出场,他再勉为其难地站出来,假装现场即兴创作,然后大家负责夸赞,媒体负责集中报道,文坛新秀一举成名,大家吃好喝好,最后领红包、纪念品走人。

这是昨晚筹备会上设定好的程序。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万万没想到,角落里忽然传出一个声音:“小生不才,愿斗胆一试。”

这个不懂事的年轻人,正是王勃。

在全场目光的注视下,王勃正襟危坐,一面研墨,一面在心里构思。

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这意思是说,王勃平时写作,喜欢先磨墨数升,然后喝酒,喝完往**一躺,蒙住脸假装睡觉,其实是在心里构思,想好之后提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现在我们说的打腹稿,就来源于此。

这次是个考验,因为没喝酒,也没蒙脸睡觉,所以王勃只能慢慢研墨。

一个外乡人,如此节外生枝,阎都督本来就有点生气,见王勃磨磨蹭蹭半天不动笔,更加不耐烦,于是拂袖而去,吩咐手下随时传送内容。

不一会儿,手下报告开篇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哼了一声:“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

又传“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沉吟不语。

再往下:“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阎都督坐不住了,回到现场,见王勃在众目睽睽之下凝神静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