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高适(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首诗不但让高适获得了更大的声名,确立了他在诗坛的地位,而且高适从此被打上了“边塞诗人”的标签,文坛将其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相提并论,合称“边塞四诗人”。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七四四年)秋,高适在睢阳偶然遇到了从洛阳过来旅游的一对文坛好友,一个叫李白,一个叫杜甫。

坊间传言,前不久,李白经玉真公主介绍,见到了唐玄宗,被破格任命为翰林待诏,干了没多久,因为狂妄自大,得罪了高力士,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遭此打击的李白为了排解郁闷,便拿着这笔钱四处旅游,四月在洛阳,与自己的铁粉杜甫相遇。当时杜甫因为科举考试落榜正郁闷,突然见到偶像,兴奋不已,便充当导游,带着李白赏牡丹,游龙门,逛白马寺,早上牛肉汤,中午浆面条,晚上水席烧烤,两人光杜康酒就喝了两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只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因为还有些事情要处理,只能与杜甫依依惜别。两人相约,秋天再一起去梁宋,也就是开封、商丘一带旅游。

盼望着,盼望着,秋天的脚步近了,杜甫早早收拾好了行李,跟李白二次相逢,结伴去了开封。

那是一段多么难忘的日子啊,杜甫在诗中温暖回忆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后来,二人在睢阳与边塞诗人高适不期而遇,高适虽然之前与李、杜未曾谋面,但久仰李白大名,知道他在诗坛红得发紫,也听说过杜甫这个人,既然来到我们睢阳,借钱也得尽地主之谊。吃饱喝足后,高适借着酒劲儿,宣布要加入李杜旅游团,为二位当导游。

杜甫一听就急了:“不用不用,高大哥,您太客气了,我们自己玩就行,都有导航丢不了,您也挺忙的,就别陪着我们了。”

高适说:“我不忙,大家难得见面,说什么也得在一起好好玩几天。”

杜甫无奈,扭头求助李白,李白说:“盛情难却,那就大家一起吧。”

这之后的几天里,三人结伴,“**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

那一年,高适四十岁,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都没有学历,没有功名,没有任何职位。

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三人中经历最坎坷的高适大器晚成,后来居上,一跃成为朝廷大员,是大唐王朝唯一被封侯拜将的诗人。

天宝八年(公元七四九年),已经四十五岁的高适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机遇——朝廷开设了“有道科”考试。

这个“有道科”是正常科举考试之外,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特殊考试,题目很简单,用来选拔那些学习成绩不行,但是有特殊才能、有特殊贡献或者被奉为道德楷模之类的人,高适因为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坛,属于睢阳的大才子,被睢阳太守举荐应试。

这一次,高适终于考上了。很快,被授予河南新乡封丘县尉的官职,从九品,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负责当地治安和税收。

大唐基层工作出力不讨好,对上要巴结领导,对下要欺压百姓,高县尉在封丘勉强工作了三年,便萌生退意。

已经快五十岁的人了,才混了个正科级,这辈子基本上仕途无望了。思前想后,高适索性辞去了官职,跑到河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投奔了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思路一变天地宽,地方上混不出来,咱就到部队上试试,千万别守着一棵树上吊,为什么不多试几棵呢?

哥舒翰是大唐朝戍边的一代名将,高适去了以后,被安排在幕府做掌书记,相当于领导的机要秘书,一般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容易上升的位置。

也就是从那以后,高适拉开了官运亨通、平步青云的序幕。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末,“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已经官拜左拾遗,后来又任监察御史的高适奉命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安禄山久攻不下,用各种计策引诱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就是不上当,闭门不出。

安禄山着急,这边唐玄宗更着急,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击溃叛军。

高适劝哥舒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千万别出去。”

哥舒翰长叹一声:“抗旨不遵,恐日后没有好果子吃。”

高压之下,哥舒翰被迫率军出城应敌,结果大败,被安禄山活捉后投降,潼关失守。

乱军之中,高适飞马逃回长安,往脸上抹了点血,向唐玄宗报告前线战况说:“臣本应血战到底,以身殉职,但考虑到皇上的安危,所以才冒死赶回,啥也别说了,兵临城下,咱收拾收拾东西赶紧跑吧。”

高适一路护送唐玄宗仓皇逃窜,路上马嵬兵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一事暂且不表。逃到成都后,失守潼关的高适不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因报信有功,被提拔为正五品谏议大夫。

不久,永王李璘谋反,高适又被朝廷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奉旨讨伐永王。

这个时候,高大将军还不知道,永王队伍里有一位自己的旧相识,李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