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韩愈(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韩愈最受不了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忍无可忍之下,给领导写了封意见信——《上张仆射书》:“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

意思是这种规定我可做不到,要逼着我遵守,非得精神病不可。

张建封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单位还不乱套了?”说完带人出去打球了。

没两天,韩愈又写了篇《上张仆射第二书》,摆到了张建封办公桌上,还是提意见,说张建封不以身作则,上班时间“击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身为朝廷高官,懈怠政事,玩物丧志。

“击球”是张建封的业余爱好,类似于现在的打高尔夫,不过是在马上,也属于贵族运动。

张建封看了气不打一处来,辩解说:“本官击球是为了锻炼身体,把身体练好才能为朝廷做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称韩愈两次上书是“儒生之见”,不予采纳。

两次上书都没有结果,但韩愈喜欢提意见、经常顶撞上级的名声却传开了。

韩愈在幕府郁郁不得志,眼看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几个人在京城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越发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作《马说》感叹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说到底,还不因为自己是临时工吗?人微言轻,不受重视,所以,公务员考试还是不能放弃。

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结果,又一次落榜,残酷的现实让韩愈几乎萌生了归隐乡间做个农夫的想法。

所谓成功,往往就是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诞生的。

贞元十七年(公元八○一年),韩愈第五次应考,终于通过了吏部的铨选,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正七品上,正县级待遇。

那一年,韩愈三十四岁,从第一次考进士算起,十四年考了九次,终于修成正果。

所以,今天的一次高考失利又算得了什么?

上任的第一天,韩博士以“成功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为题,为全校师生做了励志主题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虽然韩愈此前在文坛就已小有名气,但毕竟是民间传播,影响力有限,如今在国子监,也就是过去的太学任教,如鱼得水,思想和才华终于得到发挥和展示,个人名望也与日俱增。

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看不起老师,“公卿子孙,耻游太学”,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以致堂堂国子监竟然生源紧张。

韩博士对此痛心疾首,写下著名的《师说》,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为此,韩愈以身作则,勇为人师,不管对方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有问必答,乐此不疲。比如那位写过“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年龄比韩愈还大,韩愈照样收其为弟子,并直言:“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一生三入国子监任职,并曾担任国子监祭酒,也就是校长。任职期间,韩校长极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在他的领导下,困扰国子监多年的招生工作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读书人都以称韩门弟子为荣,韩愈可谓桃李满天下。

因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历尽坎坷,所以,韩愈将心比心,对后辈总是尽量提携帮助,特别是对那些怀才不遇的寒门子弟,比如李贺,不但极力举荐,还为其仗义执言。

韩愈崇尚先秦时期的散文,一上任就大力推行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对时下重形式轻内容、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骈文颇有微词:全是空话套话,一大段读下来,你都不知道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文如其人,韩愈的文章直抒胸臆,有一说一,“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管对象是谁,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动不动就批评人。这种直言善谏的性格,使其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深受读者欢迎,但也为他后来的仕途笼罩了一层凶险的阴影。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韩愈从国子监博士升任监察御史,上任不久,就赶上长安地区百年不遇的旱灾,粮食几乎绝收,哀鸿遍野,无数百姓被活活饿死,为了活命,许多人不惜卖儿卖女。韩愈曾在诗中描述当时的情景:

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

朝廷也知道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便下令减免一半的税赋,但京兆尹李实为了个人的所谓政绩,不顾百姓死活,谎报灾情,称“今岁虽旱,而禾苗甚美”,对下仍全额征税,百姓怨声载道。

韩愈身为监察御史,眼见民间疾苦,岂能坐视不管,当即给皇帝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直言饥荒的严重程度和人吃人的惨状,以激烈的言辞建议朝廷立刻停止征收税赋,开仓放赈。

结果,不但得罪了京兆尹李实,皇帝面子上也挂不住了,下面的情况谁不清楚,大家都不吭声,都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盛世,就显你能,你咋不上天呢?

韩愈平时也得罪过不少人,有人趁机在旁边煽风点火,结果,韩愈因“诽谤朝政”,被贬出京城,调到连州阳山,也就是现在的广东韶关境内任县令。

当时的韶关可不比现在发达,那可是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黑社会猖獗。韩愈带着全家从长安到阳山上任,跋山涉水,光路上就走了整整两个月。

到阳山一看,果然是穷山恶水,韩愈苦不堪言,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在官场上再也不乱说话了。

还好,不久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韩愈改调江陵,后来又被调回长安,仍到国子监任职。

此后,韩愈在官场谨小慎微,不再乱提意见,仕途也因此顺畅起来,历任都官员外郎、河南令、比部郎中、考功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御史大夫等职,一路升迁,直至五十一岁,被任命为刑部侍郎,正二品,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在这个位置上,韩愈爱提意见的老毛病又犯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