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之问(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通篇又是“感圣心”,又是“慈恩”,又是“何幸”,**裸的马屁精。

职责所在,写点奉承之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都是些奴颜婢膝,毫无人格底线的阿谀奉承之作,就为人所不齿了,这也是宋之问诗作流传不广的原因之一。

史料记载,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人长得帅,口才也好,又有才,特别讨女人喜欢,曾被武则天招进内务府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

奉宸院,名为朝廷文化管理机构,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差不多就是武则天的后宫,在里面工作的都是些年轻英俊的男子。

当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宋之问的主管领导,也是武则天的新晋男宠。倚仗着与女皇的特殊关系,二人飞扬跋扈,权倾一时。

宋之问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御用诗人,一直希望能在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为了巴结张氏兄弟,他极尽谄媚之能事。张易之的许多文章和奏折,都是宋之问代笔,身为朝廷五品大员,他甚至为张易之倒过尿壶。

此事绝非杜撰,《新唐书》中有明确记载:“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溺器,就是尿壶,宋之问给他爹都没倒过。

为了能像张氏兄弟那样得到武则天的宠爱,宋之问不但处处讨好张易之,甚至毛遂自荐,以求职北门学士为由,给武则天写过一首情诗,希望得到女皇的青睐,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河篇》: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什么叫“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武则天也是一个诗词歌赋样样略知一二的文艺女青年,自然明白其中的含义,见宋之问仪表堂堂,也动了心,召他深夜入宫,研讨有关“大力推动格律诗歌创作,促进大唐诗歌文化发展”方面的工作。

宋之问喜出望外,赶紧把自己好好收拾了一下,信心满满地进入女皇内宫。

然而,半个小时不到,宋之问就灰溜溜出来了。这之后,宋之问再也没有得到过女皇的单独召见。

手下人后来听武则天抱怨:“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意思是,这个人哪儿都好,有才华,有情调,就是有口臭,实在无法忍受。

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唐代,这个病谁也没办法治好,宋之问由此失去了进一步的上升通道。

在封建专制社会,官员的职业风险极高。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逼退位,唐中宗李显复辟,恢复李唐天下,女皇宠臣张易之、张昌宗被诛杀。

作为武则天的近臣、二张的同党,宋之问也被问责,虽然逃过了死罪,但被贬出京城,发配到了当时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广东,担任当地驻军一个小小的参谋。

广东泷州,穷乡僻壤,宋之问实在无法忍受军旅生活的艰苦,第二年,冒死偷偷潜回了洛阳。

临近洛阳时,宋之问写下了他一生中被传诵最广的一首诗——《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因为是私自潜回,宋之问不但“不敢问来人”,也不敢回家,只能偷偷投奔好友、同朝为官的张仲之。

患难之中见真情,人只有在倒霉的时候,才知道谁是你真正的朋友。张仲之冒着巨大的风险,收留了宋之问,将他藏匿在自己府中。

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不是一般关系能做出来的。而宋之问,这时又做了他人生中最丑恶的一件事。

当时,武则天虽然已经退位,但其侄子武三思仍把持朝政。张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密谋,准备除掉武三思。

不巧,他们密谋时恰好被宋之问听到了。没想到,宋之问居然跑去告发张仲之,结果,张仲之和王同皎遭满门抄斩。而宋之问因为告密有功,不但没有被追究私自潜回洛阳的罪过,反而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官越当越大。

不论什么年代,不告密,都是做人的底线,更何况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宋之问本来面目彻底暴露于世人面前,“由是深为义士所讥”,“天下丑其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其实,这种人并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价值观,基本上看到谁有权势,就依附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