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动手是家长无法控制情绪的产物(第2页)
这孩子自此之后对我无比崇拜和敬畏,认定我是挨打业内的翘楚,在外面没少帮我宣传,说我们家祖宗是梁山好汉的师哥,说我挨打遭受的都是祖传的武术级别的攻击。我家当年为求美观又没钱铺地板,在水泥地面刷上了一层暗红色的漆充数,他自己发挥说,我家地面漆成那个颜色主要是为了遮盖打我打出的血,省得擦了。这种传言导致我收作业从来没有收不上来的时候。
有一段时间,来我们家玩的同学第一件事就是要到著名景点,比如高面熊匾、血色地板、卧室门背面挂的一排皮带等处打卡参观。大家啧啧惊叹,然后赶在我父亲下班前离开,跑出去吹牛。
以我个人的经验分析,大多数男孩要么不挨揍,家里人都没打孩子的习惯,要么就是爹妈两人手都不闲着,男单女单和混双。而我原以为女孩是不挨揍的,后来圈子慢慢扩大才了解,女孩虽然在挨打的频率和程度上较之男孩低了很多,但并不是完全不挨揍,而且主要执行人就是母亲。我就亲眼见过我家楼上的女同学被妈妈揍。
谈到母亲在揍人中的角色,我有话要说。母亲是含蓄的,母性让她们不会像父亲一样惊涛骇浪,她们有自己的爱好——指技,润物细无声。
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博大精深,涵盖了很多手法和部位。比如,手法至少有三种:用指甲、用手指,以及用手指关节。这三种对应的攻击部位也不太一样。
还有一点,母亲在团战中不会充当战士的角色,而是主要打辅助,自带拱火光环,足以提升友军180%的攻击力。这很要命。
我必须承认我母亲是善良的人,我们曾经在坦诚地与之交流时她表示很多时候她的本意是想通过做出“站在我父亲一边”的姿态,或者把我爸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以达到帮他泄愤,尽快平息怒火,从屠刀下拯救我的目的。但我不能不说她玩这招的火候很差:
“你爸这么辛苦,你怎么还……”
“你就不能听点话,少气你爸……”
“上礼拜你就闹了这么一次……”
这些话无一例外成了敲边鼓。我爸本来可能还没那么生气,只要象征性给两下就结束了,一听这些,基本上会把战线拉得很长,十八般武艺都要用上。我妈这种抬法见效奇快,但往往有收拾不了的时候,她就只好挡在前面——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有人问过我:你挨过这么多揍,长大了有没有什么心理阴影?
大致上我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人,而且当年孩子们挨揍范围如此之大,也没听说谁因此变了态。
但我还是反对动手,因为一旦你的手在孩子面前扬起来,你就成了一个依靠双方身体差距取得胜利的人,成了一个依靠力量欺负人的人,再也没有讲道理的立场。如果说有什么心理阴影,那就是在我向我儿子仅有的几次扬手时,年幼的我瞬间附身到我儿子身上,突然以他的视角观察面前这个似乎要走到轮回老路上的中年人的暴躁和无能为力,一下子就泄了气。
当年我刚从荷兰回国,我儿子向我示威,我还没出手,仅用脚丫子下了一个绊儿,摔了他一屁墩儿,我妈就冲过来拧我后背:“他是你亲生儿子呀!”手法还在,力量弱了很多。
“70后”和“80后”这代人当父母当得特别憋屈:自己挨抽的时候没什么人站出来说话,爹妈甚至还会互相交流诸如“揍孩子怎么能又疼又揍不坏”的经验;等到自己当了父母,被孩子气得脑袋要爆管儿,手还没伸出来,八百个人跳出来给你讲课。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简直要气死。
所以,我就更讨厌贩卖焦虑情绪的写手们挑拨我们的情绪,就更想以一个乐观的角度为自己和同龄人代言,找到更多乐子让大家开心地坚持下去。
我看到越来越少的家长揍孩子,我理解他们默默吞掉了怎样的情绪,因为教育方式在进步,而社会压力并没有减小。但我相信我们的隐忍是值得的。这种隐忍和自我控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不让亲子教育走上轮回,在这条路上有所变革。
有变革才有希望。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我小时候,很多孩子都会挨揍。所以对于挨揍这件事,大人和孩子都不会觉得不正常。而如今,揍不揍孩子是经常在争论的一个话题。
我对于揍孩子一向持反对态度,因为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放眼全人类,有揍孩子习俗的国家并不多,所以这显然不是通用的方法,而我对于孩子属于应该被揍才能教育好的群体也持怀疑态度。据我所见,有一些平时不挨揍的孩子对于有限的几次挨揍的原因记得很清楚;而一些不分大小事经常挨揍的孩子,反而基本没有收获,甚至发展到跟父母对立。所以揍孩子并不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方法。而且这项技能有惊人的传承能力,很多挨揍的孩子,更容易选择用揍人来解决问题,甚至自己当了父母,也会走上老路。
大多数父母动手,根本没有把教育目的放在首位,而是控制情绪失败的表现。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如果跟成年人交流时可以不动手,那么跟自己的孩子也可以。
当然,对于能否揍孩子,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这牵扯程度和方式的问题,比如,盗窃、霸凌、暴力、性骚扰的苗头都可能出现在未成年阶段,甚至已经算是直接犯罪的行为,很多家长对此仍旧能表现出过度宽容的态度,做出“他还是个孩子”的申辩,也未见得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