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沟通的代沟 好的父母敢于放下家长的身段(第2页)
另外那位家长笑了一下,孩子一直垂着头。
“你说他坐过多少次飞机了,提前俩小时到机场,他又不是不知道,坐飞机去天津,说出来都是笑话。”
“我们这个也一样。”
两个家长开始说起别的事情,孩子又是一脸蒙,再也不参与对话了。
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就这么被束缚了,也许他随口说那句话时脑子里正想着一种现在还未被发明的短途飞行器和航路设计——如果真有几分钟就能到达目的地的方式,那敢情好。
但此时,他所有的言行都必须要符合当前的现实才算是“有逻辑”,否则便是“笑话”,如此说来,人类近代自然科学还真是都在讲“笑话”了。
另外,我这人比较没有素质,设想如果有两个人在我跟前,当着我的面说我坏话——先不管这坏话是否属实——我恐怕是先要发火了。
我转头跟我儿子聊了几句,回头看见那位母亲从怀里掏出一本绿色封皮的书,正在向另外那位家长介绍。我没有看到书名,但听她的话似乎是某个成功人士的自传。
“这书特好,我觉得当家长的都可以看看,书里面说的是他怎么一步步成功的,还说了很多家庭对他的影响。”
另外一位母亲回答:“是吗?那还真得看看。”
大孩子的母亲转头跟自己的孩子说:“我跟你说,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跟家里有关,一定是他的家里人为他付出了很多,一定是集全家之力去帮助他。我现在说的话,都是在帮助你,让你能更顺利,不然我何必跟你说这么多?”
孩子本来看书看得好好的,莫名其妙被拎起来倾听教诲,又是一脸蒙。
“你看这孩子,就是不能理解。”母亲摇摇头说。
我很遗憾没有看到书名,如果看到了我一定把这本书列入黑名单。
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努力、不是天赋、不是机会,而是和家庭的付出绑定起来,母亲终于成功地表达了“孩子的成功都是吸血的原罪,孩子的一生都在欠债”的中心思想。
我这人比较没有素质,如果一个人在我面前说,你今天所有做成的事都跟我有关系,那恐怕我又要发火了。
其实,对孩子来说,尊严才是天大的事。
短短一段高铁之旅,足以让孩子蒙一阵子。
听起来很夸张,但这样的家长绝不是我见过的少数派,很多人都主动或无意地做过相似的事。
我一直觉得比起我们小时候面对的家长,当代家长更危险,更需要冷静思考。因为他们更懂道理、更科学、更有知识,所以足以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看到很多年轻家长——虽然他们小时候也可能尝尽了不正常的亲子关系的苦,却能在当了爹妈后美其名曰“自己有了孩子就成熟了,懂得了父母的苦”,于是双手捧起糟粕——亲手给孩子铸造了一条更加坚固的锁链,把一种巨大的焦虑带给孩子。
抛弃就事论事的小格局,见缝插针地在每件小事情中讲大道理;斩断孩子不切实际的飘忽思想,在符合现实的逻辑中建立价值体系;灌输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植入亲子关系的无法割裂性。
以上三点真是制造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的法宝——在这一点上,我的某些同龄人,真就把我远远地抛弃了。
面对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鲜活生命,我也经常感到困惑——在这个务实的孩子确实生存得更好的时代,我是否会坚持那些天马行空和不切实际?
我不敢说。
我经常思考家长与孩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也会反思我作为家长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到底是否是我的初衷。我一直认为抚养孩子的难度在于对亲子观念的持续把握,我也不止一次谈到一定要引路而不铺路、抚育而不控制的决心。
这事挺难,但值得坚持。
我不敢对别人的教育理念指手画脚,我只能时刻告诫自己,千万保持清醒,不要在把孩子整蒙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当代家长的学历和学识整体比我们小时候的家长要高很多,更懂得在教育中讲科学、讲道理的意义,这是好事。但最怕的是教育理念毫无变化,以科学之名行旧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无异于鸟枪换炮。一些社会新闻中的亲子冲突,有一些甚至发展成为弑亲的刑事案件。家长的学历都不低,然而在案件分析时,家长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和控制手段,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换句话说就是,越有学识的家长在教育中心里就越要有点底。能把火箭推上天的动力能源,一旦爆炸起来,杀伤力也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