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 共同成长 家长与孩子是共生的森林(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老太太接茬:“那不就得了!”

汉子掷地有声说:“所以说,你动我我就得动你!”

话说得相当彪悍,“动动动”的黑话里透着一股匪气,仿佛捍卫着不得了的尊严。他俩的孩子就在边上看着。

说到这里,我似乎显得有点高高在上——就会批判别人,坏事全让你看见了,你自己就没做过?

为了不陷入一个如此被动的装孙子的形象里,我必须要坦白自己的恶行。

那天我跟我儿子生气了,我很生气,非常生气,具体的事说出来一定会被人耻笑我没有风度,现在想起来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我决定对原因缄口。

总之在叫嚷后,我一时兴起扬起了手,虽然在电光石火间我还是非常专业地排除了头、胸、腹、背、腰等危险部位,最后决定落在脚面上——你们也不要脑补我恶狠狠地揍孩子的脚面时是一个什么诡异的姿态,但我必须承认,这手还是下了的。当时我看起来一定是面目狰狞,很不体面。

几天后,我看到我儿子跟他妹妹生气,叫喊着捶了她的脚。

我觉得我没办法去张嘴说“不能跟妹妹动手啊”。

我那天扬起的手,终于落在我自己的脸上了。

就是这么快。

孩子经常眼馋地看着我的手机,一脸想玩的表情。我责怪他不爱读书,后来我发现我天天晚上兴致勃勃地摊在沙发上玩手机,自己像一摊烂泥,却妄想培养出个莲花来,还真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我现在会拿出一部分时间跟孩子一起看一会儿书,时间不用太长,但要专注。我们在一起讨论了《丁丁历险记》,我说我小时候那只狗还叫白雪,现在孩子们已经叫它米卢了。

我最近尝试着跟孩子一起多看一些优秀的动画电影,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犯懒,开了电视就走,留下孩子独自看那些为了卖玩具的冗长的无脑动画片。

我发现同样是看电视,孩子们思考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好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冲突的设置、人物的对话和神态、分镜的艺术、天马行空的创意,给孩子留下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真这么做了,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把横扫各大少儿台的某些弱智动画片给戒掉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他再也不会跟你说“哎呀妈呀”“这是啥呀”——相信我,我对“哎呀妈呀”和“啥”绝对没有瞧不起的意思——我只是觉得孩子费了半天眼神儿,脑子里只留下这些玩意儿,实在有那么点儿得不偿失。

我特别不喜欢“熊孩子”这个词,因为不太准确。这个词本应形容的是散德行的成年人,不雅也就算了,信、达也一点儿不占,关键是很容易跑偏——成年人看到这个词,有几个人会往自己身上揽的?

倘若我表现得像个垃圾,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就没权利让我的孩子表现得彬彬有礼。

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到所谓的准则,先不谈对错,有什么脸让孩子遵守?

人多少要给自己留点儿面子,不能自己散完了德行然后觍着脸说:你看那儿有一个熊孩子!

熊大,快别说熊二了,你瞅他像谁?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几乎到了全方位的程度。家长的语言、动作、表情、行为、性格、处事方式、价值观等,是孩子最初形成的“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标准。我们经常说的“小大人”,就是儿童对家长的简单模仿,他一本正经说大人话的样子一定是像极了父母和老师中的一位。

我们在看到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定会同时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如果孩子特别容易生气,那一定是家长有诸如此类的性格特征;而行事稳重、待人温柔的孩子,父母一定不会是暴脾气、急性子;孩子做事情没有耐心,父母大概率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也是同样的状态。

有一句话说,孩子就是父母的照妖镜,家庭教育远远不是讲大道理那么简单,因言行不一而翻车的例子太多了。家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看看他的孩子就知道了。所以,家长倘若对孩子有所要求,还是要先从自身着手,有点约束自己言行的意识,才不至于让孩子学出个熊样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