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亲子问题先解决情绪问题(第3页)
“别气了,我小时候就这德行!”
“不嚷嚷,你再有道理,跟我一嚷嚷我也不爱听了。”
“你冷静会儿,我来辅导一下。”
“这有什么可着急的啊,早会一天晚会一天没那么重要。”
“身体最重要,气坏了难受的是自己。”
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的人的相互安慰最是好用,夫妻互为左手和右手,相互扶持着,才能更坚强地走下去。
有一点要强调,两人修炼的相濡以沫心法固然是好,甚至能做到事半功倍,但一定要注意,有效是它,危险也是它,因为它有一些走火入魔的练法,比如:
“这孩子真是随了你了。”
“我跟你说,我小时候真不这样!”
“你儿子你去管去。”
“孩子成这样都是你惯的!”
这就是明显练跑偏了,很危险地把左手拉右手的相濡以沫练成了左右互搏,练劈叉了,本来是双重防御搞成了双连杀,这不是开玩笑。
管不住嘴的,您就自个儿生闷气,别再给别人添堵了。
还有一件事得特意说一句:就算自己的知心爱人靠不住,两人练功这事也不能随意找搭档,一旦找过来也要加个防备。江湖复杂,人心险恶,你本想练玉女心经,人家跟你来一吸星大法,吸你个干干净净——还不如回家跟自己伴侣干架,起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比如我就曾经不小心着过道儿。
“你儿子几年级了?”
“二年级!”
“学习怎么样?”
“特不爱学习,天天想着玩,还不听话。”
“嗐,这么大的孩子都这样。贪玩,叛逆。”
“是吗?”
“这个年纪你就得让他痛痛快快地玩!”
“您这么说我就安心多了,您那个呢?”
“我家这个怪了,让玩都不玩,都不用督促,就爱学!”
呵呵,太社会了。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我个人在亲子相处中一直坚信一点:家长在亲子关系中的郁闷,至少有一半是来自自己。有时候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先解决自己的情绪。
这些“招数”听起来玄幻,但实际上是非常现实有效的,总结一句就是:当家长,得有学问,不能只闹情绪,得过过脑子。
没必要说、不能就事论事的话就不说;尽量延缓宣泄情绪的时间;能冷静思考的就停下来冷静思考;可以自我疏导的就别冲别人撒气;可以用成年人之间解决问题的方式就用成年人的解决方式。
实在忍不住冲动,也不要过度自责,但不要把冲动当成普遍方式。冲动一下,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更何况还打了自己的脸。你得相信科学,你嫌弃孩子的那些“毛病”,基因来源在哪里,咱应该比谁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