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富养 高质量陪伴才是孩子渴望的(第3页)
其他三个孩子吓了一跳,开始拉我,但拉不动,然后他们开始击打我的身体。但这也丝毫不能动摇我弄死身下那个孩子的心。我那个哥们儿一开始被吓傻了,但此时看准了时机,蹿了出去,边跑边喊:“救命,来人,有人劫钱!”
“这小崽子疯了!快给他弄起来!”伴随着身下孩子的惨叫,其他的人开始踹我,终于我被踹翻在地。
身下的孩子得空站了起来,并没有向我发起疯狂的报复,而是带着哭腔说:“你至于吗?”
至于,你个王八蛋。我躺在地上瞪着他们,心里想着。
伴随着我哥们儿复读机般的“有人劫钱”的喊叫声,他们匆匆地从刚才掏出来掉一地的钱里胡乱抓了一把,转身跑了。
我头发凌乱、衣衫不整得像刚被恶霸欺辱完的小媳妇,衣衫不整就爬过去开始数钱。我一张张地把钱塞回钱包,计算着,最后把钱包妥帖地放进书包。我那哥们儿此时也跑回来了。
“刮,你真牛,你刚才叫得跟狗似的你知道吗?眼儿都红了。”
“看看地上还有吗?”
“刮,你脸破了。”
“大票没丢。”
“我说你脸破了!”
“少了十五!”
“……洗洗去吧。”
“还有四十!”
后来这小哥们儿唯我马首是瞻,并且编了一个宁死不屈、拼命反抗、一挑四对抗黑恶势力、保卫零花钱的神勇故事,广为流传,我要钱不要命的财迷钱串子形象一时深入人心。“动什么别动刮刮的钱,他能打死你”成为广泛的共识。
但我知道,我保卫的是我的安全感、我的自由感、我的幸福。
此后,对于零花钱的积攒和算计贯穿了我整个青春期,直到上了大学,谈起恋爱,才开始大手大脚——第一次约会,我带人家花一百多块钱吃了一顿狗不理包子,情商感人。我估计她后来考察了我那么久才最终答应我,兴许是想再看看这人是不是傻。这是后话。但“婚姻是零花钱的坟墓”的道理,深入我心。
我儿子从超市回来的时候费力地提着一个大环保袋子。我打开一看,装满了小方盒酸奶。我问他找回多少钱,他从兜里掏出两块,一脸自豪。我拿出小票一看,六块钱一盒的酸奶买了十六盒,还有两块环保袋钱,数学和情商也十分感人,我估计这够他算上十分钟的。
看着他给多少花多少的架势,我问:“怎么买这么多?酸奶够喝就好了啊,不是说了找回的钱你留着当零花钱吗?你不自己留点吗?”
“行吧。”他把两块钱装回了兜里,有点勉为其难的样子。
“你没想过留点零花钱攒起来吗?今后想干什么的时候你可以拿出来用啊。”
“没有,我就想今后你能带我们多出来玩玩!”
我沉默。
我们那年代缺的是钱,而他们这个年代缺少的是陪伴的时间。我们需要零花钱来找自我,而他们,需要陪伴来寻求丰富的情感。
我小时候,似乎零花钱的多少真的可以作为一种爱的体验。在现在的物质条件下,情感上的富养才是我们与孩子之间更深刻的交往。
三十年后的孩子们,可能真的不需要通过零花钱来获得幸福的感觉,在张嘴就来的“爸爸妈妈在忙”的时代,恐怕一个温暖的拥抱或一段足够长的陪伴,才是他们渴望的。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当代儿童对零花钱的意识比我们小时候要低很多。原因有二,一是现在我们的家庭可支配资金比以前要多不少,以前孩子求爷爷告奶奶都买不起的东西,现在只要孩子张嘴,家长一看可以接受,就都给买了,什么东西都不缺,所以零花钱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二是当年纸币是唯一的支付形式,孩子不管多小,总想有点儿钱落在自己手里,成为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资金。而现在电子支付成为主流,孩子至少要到了可以掌控手机的年纪,并且家长能够放心地给他们绑定银行卡,孩子才有可能自主购买东西。
当年的孩子都缺钱,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太需要用金钱来提升幸福感了。
但当代儿童也未必没有自己的烦恼。现在家长的时间过于“宝贵”,亲子互动从幼儿到上学,大部分内容和时间都交给了培训机构,自发、自主的相处已经成为奢侈的事情。有一些时间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仅仅算是跟孩子“同处一室”地陪着,举着手机应答一两句。我曾经见过在公园里铺上毯子躺着玩手机的父亲,放着孩子在自己身边跑来跑去,这些都远算不上高质量的陪伴。
在当今这个时代,时间确实宝贵,所以就更需要家长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用心地去陪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聊交心的话,投入地去做有趣味的事。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不可逆的,那些值得珍惜的时间和场景一旦错过,就再无追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