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如何爱更重要(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件事坚持下去你准能见到效果。(但你不能问为什么,也不能不相信)

你要做一个懂道理的人。(但你懂的道理必须得跟我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希望你能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我得告诉你,医生、博士什么的目标就是比别的目标更好一些)

你要懂得总结人生经验。(但是你必须先把我跟你妈的人生经验记住了,按我们说的来)

你要当一个好孩子。(好孩子的意思是要听我的话)

以上这些还算是好的,还有一些家长,干脆就耍起光棍。

比如:

遇事不讲道理,摆出一副“你懂什么,你跟我争,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样子。

有什么安排和计划讲不出理由时,只会说:“我能蒙你吗?”“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不会害你!”

遇到错误,不加思考地先数落一顿孩子,不考虑错误的背景、环境、其他人,甚至是否是受了自己的影响。

不能就事论事,什么事都爱往孩子的品行上说,乱扣帽子。

矛盾一升级就歇斯底里:“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啊!”

明明是自己没做好,也要在孩子面前说:“我对你这样就不错了!”

经常像琼瑶阿姨的男女主角一样,伤心失望地哭喊:“我拿出那么多精力对你,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你就这么回报我,你怎么这么没良心!”

明明是自己带出来的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却赖孩子不争气。

这些家长如此拧巴,归根结底是不认为也不打算认为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判断能力、值得被真正尊重的个体——在此前提下所有的爱,无异于灾难。

就像开篇提到的北大留学生,有一些人认为是他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早有定论,只有极少的孩子能够做到性格的自我修复,大多数人终生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切切实实的心理问题——不承认这是心理问题而轻描淡写地说这是个人能力问题,才是最大的恶。

任何一段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都不能是一种想当然的单边关系,没有足够尊重对方,早晚有被反噬的一天。

做父母的门槛很低。没有任何人能对父母进行考核,孩子也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

做父母的门槛很高。如何能够爱孩子而不控制他,做一个有科学思考能力、心理独立的父母,远没有那么容易。

有时候,你有多用力爱,就会造成多大伤害。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我对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否真挚这一点毫不怀疑,但就像这世间所有事情一样,动机和结果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则是很值得讨论的。出于好的目的,最终却搞砸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好事。好心办坏事到底还是算坏事,这几乎没什么可说的。

这个标准放到亲子关系中也一样,在毫无争议的“爱孩子”的动机下,如何爱就显得更重要,因为这才是真正可以决定结果的因素。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长的爱,是不能被质疑、不能被反对的。

我常说,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充满攻击性的。这种爱最大的标志就是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尊重,父母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对等的生命体来对待。这种不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付出作为筹码,在否定孩子的判断或评判孩子的标准时有无法被推翻的权威理论:“我为了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以亲情关系代替逻辑分析,比如“我是你爸,我能害你吗?”,这就是标准的讲亲情不讲逻辑。你是否是他的爸爸,与最终会不会害了他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逻辑关系。

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变化之快,经验已经越来越靠不住。我经常说,五年前的很多事已经消失了,五年前无法想象的事,现在却已经成为主流,所以那些过往几十年前的经验,又有多少参考价值呢?

我付出、我爱你,却成了控制孩子最好用的工具。

基本上这种爱的结果就是摧毁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失去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勇气,终生戴着一副道德的枷锁生活着。

我绝对承认家长的压力,我自己作为家长,也时刻能感觉到这种压力,家长付出得越多,对孩子的容错率就越低,家长不能接受在这种付出程度下孩子失败,所以会尽可能地想去影响他们的行为。这完全是家长的心理问题,所以成年人的压力不应该是不反思的理由。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我可以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替他们哀号和找理由、找面子,但这样并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家长和孩子之间,如果想要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还是需要家长爱得单纯一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