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 我爱你没条件 给孩子高质量的爱与陪伴(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而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我过得也小心翼翼,这并不是说我天天提心吊胆,那样说太不公平。他们做得够多,对我也不算不宽容,家庭氛围也挺好,但我依然很难提起胆量去尝试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因为我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筹码谈条件,唯恐失败之后让大家更难彼此面对。大事做不了,难道还要给人添堵吗?

人最可怕的就是连自己都认为“我的人生只有这条路是最正确的,而我自己没本事走下去”。

其实我并不贪图父母夸赞,毕竟我越大就越明白来自家长的夸赞做不得数,更加严苛的标准来自社会的肯定。我只是有时会悲伤地想,我没有成为一个可以让他们足够骄傲的孩子,哪怕护犊子式的自娱自乐的自豪感似乎也基本没见过。这种沮丧感在我人生不同阶段的上坡路上都如影随形,在低谷时更甚。

我会时刻警告自己,就算正走在上坡路上也不要美滋滋。因为我走上这条路只是侥幸而已,所以我一定要让自己走得更谨慎,一定不要掉以轻心,一定不能放松警惕,一定不要沾沾自喜,否则随时会转向。我能力不足,只好靠运气。

时间久了,我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心理状态:如果遇到了好事,我会想自己配不配得上这种快乐。

如果恰巧我在这件事之前的一段日子过得足够苦闷,那我就可以比较坦然地接受这种快乐,因为否极泰来。没有否则不会有泰,我认为这才是我这样的人配有的正常运气。

而一旦我人生中的某天突然毫无征兆地出现了顺风顺水的好事,我不会觉得那是我积累和付出的结果。我在短暂的开心后,便要赶紧提醒自己镇定下来,告诉自己这不太正常,我得去寻找这开心的“代价”,并相信在这好事之后一定有什么事情要替这些莫名其妙的开心付出代价,仿佛这个世界有一双无形的眼睛,看到我不知深浅地高兴了,便会一拳砸到我的头上给我上一课。

鉴于这种心理,我这个人从不报喜,我认为报了喜,好事就会坏掉,即使不坏也会有其他事情来交换。做事一定要低调,做人一定要谦虚,谦虚过了头也比冒了头强。我不希望别人对我有什么期待,比起错过它,让人失望更令我不能接受。

这种近乎迷信的不安感直到现在都伴随着我,我很少有踏踏实实放开胸怀开心的时候,总是认为所有的快乐和成绩都是交换而来的。即便是现在我写的文章有上亿的点击量,可以让几十万人产生共鸣,我也仍旧觉得,那都是运气,越好的运气就越让我不安。

在若干年后,我陆续从别人那里听到一些我父母对我的评价,虽然也不见得有什么自豪感,但也绝不是我自认为的全盘否定。但很可惜,他们会在其他跟我人生毫无关系的人面前肯定我的一些成绩和能力,却不会让我知道。我从小到大都是。我并不认为当年的父母们在造成孩子某种性格时有什么主观意愿,没有谁会希望孩子不快乐,但他们也确实很少去思考如何理解孩子,并学会表达爱意,学会表达肯定。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优点时会最大限度贯彻谦虚的原则一带而过,尽量让这种骄傲变得平淡和不易察觉,谨防孩子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仿佛被孩子看出爱和骄傲是犯了一个低级而夸张的错误——但他们在指出孩子的问题时,则不惮用最大的帽子扣下去,毫不留情。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父母极少表达出对自己的认可。在夸奖这件事上含蓄得过了头,但在他们犯错时却以最凶狠,甚至凶过当事人的态度毫不留情地批判,以至于他们遇到事情绝不会选择与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因为那样非但不能获得支持,反倒会令事情变得更麻烦。

在这种相处方式下,很多孩子都会认为,家里的快乐甚至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而获得这种爱和快乐的条件,是沿着父母定下的标准一路进步。倘若像我一样无法在这个标准中生存,便会不断自我否定。

过去我的父母是这样,而我对我儿子说的那些话,我诚然没有这种意思,但仔细想想,我也是在谈条件。

很多人在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光时,发现快乐的记忆可以常见于很多场景,但来自家庭成员的给予却不能算多,反而会带来挫败感。并且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这种情绪变得越发沉重而压抑,有一些人在刚刚成年便坚决与家庭割裂,鲜有人可以把自己那段时期的记忆用愉快和轻松概括。家长展现出的是“你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不是“不论你是谁,我都爱你”。

我很羡慕可以在家庭里甚至亲子关系中找到大量快乐和肯定的人,我遇到过这样的人,我在与他们聊天时,可以感受到那种无法形容但又如此明显的不同。

我父母有时也会读我写的关于亲子关系的文章,我妈有一次在吃完晚饭已经穿上大衣准备离开时,故作轻松地说了一句:“我们那时候的父母,都那样。”说完便匆匆离去。

他们老了,我也老了,我们都不能接受去触碰这种尴尬的话题,但无论如何,这也算是一种和解吧。

每次我写到这些作为父母的反思时,后台总会有几个人说一些诸如“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不能要求父母成为超人”的话进行辩护。

我并不认为这话有什么问题,作为一个深知活成一个平凡人都需要很努力的中年人来说,我甚至更有立场去赞同这个说法,让心里过得去。我知道人间的苦楚和不易,但这仍旧不是靠得住的理由,倘若以此为由,那么“第一次当孩子”的孩子们就更应当被善待,他们又去哪里找理由呢?我当然可以告诉自己,我不过是犯了每一个家长都会犯的错误,然而给犯错找个理由并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所以我现在选择不这么做。

自我调节是我作为成年人私下需要做的功课,而这些都跟孩子无关。

我们固然是第一次当父母,但很可能也是唯一一次当父母,所以才更应该努力不要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我并不认为在若干年后亲子之间尴尬地和解是一种感情上的升华,人生不是小品,不管多么荒诞,不是到结尾处响起音乐大家一起挤出几滴眼泪便可让一切问题解决,互相理解。有一些痕迹,永远不会消失,而失去的,终归不会再回来。

当然,那些令人难过的经历也并非没有价值,起码它可以让我明白不重蹈覆辙的重要。成年人自然有他们的苦,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孩子也有他们的苦。如果这种苦来自父母,那么就太残酷了。

与其总是想着自己是第一次当父母,不如让自己第二次当孩子。因为只有做回孩子才能明白,孩子们对父母并不期待太多,有时候只要一句话:

“我对你的爱,没有任何条件。”

这些事有时真的很难,但值得为此坚持。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有些家长在跟孩子相处时经常会用一些条件作为交换。

比如,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至少一套漫画和看漫画的权利,漫画是孩子成长必须拥有的,可以让孩子获得快乐。我在这一想法的驱动下,为我的孩子买了一套漫画,并且给予了他看漫画的自由,那么这就是我爱他的一种表现;如果我知道孩子有看漫画的需求,但依然坚持他必须同时要达到其他某种目标才能获得看漫画的自由,这就是有条件的爱。

很多单纯的好事都要加上一些条件,那么孩子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混乱的判断:你是爱我,还是爱那个在你评判体系中优秀的我?

有时候并不是父母真的需要这个条件,而是希望借助条件来促使孩子进步,在没有达到这些条件之前,忍着情绪,绷着笑脸,捂着口袋,一定要等到这一切在孩子达标后一并奉献。这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刺激进步的方式,反而会让你的爱带上一种不明确性。

此外,孩子总有“优秀”和“不优秀”,以及传统的优秀和非传统的优秀,但你们的亲子关系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所以,你的鼓励并不需要跟爱意表达绑定在一起。

多劳多得这套办法,还是放在工作中比较好,在父母表达爱时就不要掺杂太多亲子关系之外的考虑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