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同时你也在被教育着(第2页)
这个目标很功利,但我认为无可厚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本来就有很大的功利性,就算在学校里学习也没什么两样,谁会去学“没用”的东西呢?
但这种理念放到现在就不太好使了,倒不是说现在的孩子有时间去学“没用”的东西,而是准确界定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变得越来越难。难道我们过往的认知体系在当前完全崩塌了,难道过去的人生经验放在现在毫无价值了?
我们父母那代人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吃上饭主要看学历、看专业。我当年报志愿时很多人会给出这样的忠告:什么就业广、什么专业热你就选什么。只要你学历高,只要你学的专业热门,就不愁吃不开。
然而若干年后却发现热门专业竞争十分激烈,因为学的人太多,多高的学历都能挤成一片。而掌握了当年家长眼里并不体面的、非主流的,在彼时家长嘴里的那些“就知道弄那些没用的”技能的不务正业的孩子们后来过得却特别好。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去学大量同质化到饱和的专业,而是花时间去培养了自己其他方面的技能,所以他们现在可以用个性创造自己的人生。
我在社交网络上关注了一位很年轻的博主,她在欧洲设计和制作陶瓷工艺品,得过业内的设计奖,当地有很多知名餐馆、酒吧都来找她定制餐具,这份事业足以让她靠自己在欧洲体面地生活。如此优秀的一个人却一直不被自己父母认可,她曾经吐露父母认为她就是个做碗的,这位在别人看来已经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方向的姑娘在父母眼里远不如他们城市一个事业单位里的员工体面。
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幸运的,她坚持做了自己认定的事,于是走出了自己的路,但有多少孩子,在“你就是个做碗的”这一声音里回归平庸。
我说这个例子绝不是说社会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或者专业是无用的,而是当代“有用”的标准远没有一些人脑子里想的那么狭隘。十年前的一些行当现在已经完全消失,而当下最红的一些职业,在十年前我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这个时代变化得比以往都快,知识更新也更快,快到一个人打算靠单一专业吃一辈子的机会越来越少,快到很多被别人安利去学习的东西还没到用时就已经过时了。有用的概念只是暂时的,很多所谓“没用的技能”,可能在几年后却发展成了极好的平台。今后一个人一生中拥有五六个为期五到十年的职业生涯很可能会成为常态。
我自己也面对着这种冲击,所以我特别理解当代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时的最大困境是他们对孩子未来方向的无力把握。
人最怕的是未知,家长教育孩子时尤甚。
当代家长打了鸡血一样的情绪我非常理解,但如果方向不对,这些鸡血就只能转变为血压的提升。
我曾经不止一次写过一些当代儿童撅自己家长时稳、准、狠的事迹,这种情况如此普遍的原因并不是孩子们变得没了分寸,而是新旧一代交流必然的冲突。
家长常常对孩子不符合旧标准的处事思维方式心存疑虑,而孩子没有耐心和义务为了获得父母的接受而向他们普及自己掌握的新鲜事物。
一个朋友跟我聊到他家孩子,这个刚上初中的男孩有一些非常具有当代学生特色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的自主学习方式基本上不符合家长一代的常规标准。比如,他会利用一切互联网工具查资料,使用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软件提高学习效率,看付费公开课,订阅一些英语教学类的播客。总之,如果遇到问题,他会利用手头上所有的资源去解决——死记硬背对他来说毫无价值,他的本事就是利用资源解决问题。他还特意去学习了视频剪辑,打算自己做up主分享学习经验,做内容输出。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如果看到自己孩子兜里揣着手机、胳膊下夹个平板说要出去学习,恐怕都要疯:连本书都不拿,学什么习?但现在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利用现代工具,跟玩一样就学起来了。
有一些孩子会约同学在直播室或开着多人视频通话直播自己学习,用以互相监督和交流;有一些会建立自己的云知识库,在任何时间、地点随时调取资料进行学习;我所知道的在公众号坚持做图文输出的小学生就不止一个。
当代青少年需要的恐怕已经不是父母甚至任何人的经验性指导。他们其中有一些人作为新一代学习者已经展现出了一些非常厉害的状态,那就是不仅仅学习知识,还懂得学习如何学习,学习自我成长,学习应对不确定,学习不论时代如何变换也可以马上适应的基础能力。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当今社会发展之快,决定了亲子教育的方式是动态的。我小时候,父母大多比较顽固,因为他们很难接受所谓主流标准外的一些教育方式和生存方式。
当年的父母面对孩子能偶尔动态一次——这一次眼光独到就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就可以算是成功的教育。而如今这种高速变化的社会,更能体现出动态理念的重要。
有一些教育经历的家长都了解,我们的经验、方法甚至知识都已不可再直接套用,甚至我们自己的生存之路都需要不断更新。在这一现实下,更忌讳在教育里动辄就用自己的眼光帮孩子往前看二三十年的远方。要知道,你的顽固孩子会继承,你不断学习的样子他会看在眼里,而你可以抱持宽容看待事物,那么孩子也会有更多可能。
你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被教育着。这才是当代家庭教育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