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第3页)
“你看现在的房子贵不贵?”
“不知道,爸爸。”
“很贵的,儿子。”
看到孩子点头,父亲继续说:“那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能住这么大的房子,有的人只能租房子甚至没有房子住吗?”声音除了温柔,还加入了苦口婆心,听了让人非常感动,“因为只有好好学习的人,才有房子住。不好好学习,今后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只能睡在大街上。所以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这位父亲文化人的形象瞬间崩塌了。我认为这番话,跟我小时候我奶奶咬牙切齿地跟我说“晚上一定要待在屋里啊,出去了有大马猴子吃了你”没有太大本质上的区别。
这件事挺有意思。
家长们总是希望激发孩子学习的**,不管是通过打击或贬损别人,还是从自我危机感出发,都无所不用其极。但不论我是儿时作为接受者,还是成年后作为旁观者,就我的感受而言,激发学习热情大多不是什么快乐的经历——尽管有时候我旁观时也很欢乐。
所以在这件事上,我很忌惮,我不想让这件事变成一种压迫式的灌输。但面对孩子这种学习经常不在线的状态,不谈一谈也看不过去。因为我坚信,“大撒把”的家长一定有一个能“大撒把”的孩子,我绝不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那么教育。
于是我绞尽脑汁想了两天。我想,学习的主动性要来自快乐的动力,如果学习跟快乐联系不到一起,那么就很难说服他。他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不能限制,但我要告诉他,专注的学习是非常有助于他今后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
于是我来到他屋里,打算聊聊。
“儿子,你觉得一个人最舒服的状态是什么?”
“躺着。”
“不是,我是说,状态,不是姿态,就是你想今后怎么样生活心里才舒服。”
“不好说。”
“我认为今后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说简单点就是你想去做这件事,不会有太多困难就可以做,至于做不做完全在于你的意愿,那就是比较舒服的状态了。你觉得呢?”
他歪头想了想,又点了下头:“嗯,这样确实不错。”
“但是这种状态可不是白白就能获得的,”我说,“起码对大多数人来说,得为这种状态而努力。”
他听得认真,我讲得走心。
“有时候我们可能要迂回地获得这种状态,比如学识、能力、工作,这些东西可能不能直接赐予你这种状态,却是保证这种状态的途径。在你这个年纪,学习、爱好、体育锻炼等是今后的基础,所以我希望你能理解,学习这件事,不是为我,不是为你妈妈,而是为了你自己,为你自己能获得那种状态,能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他也开始认真思考。
我觉得这番话,可能比当代大马猴子类型强一些,我觉得自己说得比较诚恳,也比较务实,效果还是应该值得期待的。
我接着说:“你觉得爸爸说的有道理吗?”
“嗯,有道理。”他点头。
“行,你觉得有道理的话今后学习的时候要更专注。好好写作业吧!”我转身向屋外走去,背影可以说相当酷了——当父亲的,话点到就可,不用多说。现在教育孩子容易吗?连身段也要研究。
“爸爸。”他喊住我。
“怎么了儿子?”我回过头,瞬间变回笑脸看着他。
“我如果就想当个要饭的,现在还用写作业吗?”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几乎所有家长都了解让孩子好好学习的意义,但对于学习目的理解得不那么狭隘的家长却少之又少。“不好好学习就出去要饭去”成为我们那个年代家长对孩子最简单粗暴的动员和激励,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出去要饭”也慢慢转变为“捡破烂儿”“扫大街”“摆地摊儿”之类的活计——可惜几乎没有孩子会因为害怕“出去要饭”而成为努力学习的孩子。
让孩子理解学习的意义,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绝不是家长在突发奇想后咬牙切齿地吓唬孩子“出去要饭”就可以解决的。你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的气质,远比这些说教重要得多。你是否从学习中获得了更加高远的快乐,你是否一直保持着学习的态度……这些才是让孩子意识到学习不应该是家长逼他做的事情,也不是家长为了让他“出人头地”强加给他的意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