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何为输赢 不是所有孩子都要跑一样的路(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可是我觉得如果到达同样的水准,我估计要比别人慢。因为人家就是学这个的。

我:慢怎么了?

他:慢我起步就输了啊。我今后上升通道肯定不如别人快啊。那我还不如找一个起点一样的,起码我不输。

我:谁告诉你你肯定会输的?

他:不用谁告诉啊,这都输在起跑线上了,还能不输吗?

我无语。

“输在起跑线上”是我们从小到大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我是孩子的时候就如雷贯耳,我带孩子的时候仍旧贯耳如雷。

我倒不是反对这经久不衰的金句。起跑线的差距,一定存在,谁要告诉你不存在,谁就是浑蛋——我不能当浑蛋,所以我也不能写毒鸡汤骗人——而且这差距当然首先就包括钱。这让很多人沮丧和无奈,于是有了“拼爹”一词,让人唏嘘。

这几十年来,家长对这种差距已经足够重视,并相当敏感,敏感到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不要输啊”的思想,敏感到自己不停地要做“不能输啊”的行动,于是孩子小小年纪充满焦虑,爹妈更是经常性忧心忡忡。

实际上,这种差距远不只是钱,家长的见识、眼界也均有差别,家庭环境也各不相同,这都造成了孩子之间的差异。我们看到,优秀的家长经常归咎于自己不如别人有钱——这听起来充满无奈又符合现实——因为我没那么有钱,所以我要努力赚钱,给孩子更好的条件。于是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奔命,忙于给孩子更好的条件,以便他能跟别人保持同样的速度往前冲,于是缺了陪伴,少了交流,为孩子付出了所有。我承认这听起来很感人,但这却是对履行当一个合格家长的责任最大的逃避。

我们经常自责不能给孩子更好的条件,挺好的孩子,被这残酷的世界耽误了,他应该享受更多。其实,殊不知我们的狭隘已经将他们的双腿绑在画好的道路上;我们的短浅,禁锢了他们飞翔的翅膀。这些才是最大的伤害。我们连何为输赢都没想明白,就被自己的无私感动了。

我们被这差距、起跑线蒙住了眼睛,于是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跑可以一起跑,快慢也有差别,但谁规定所有人要跑一样的路?

我想我这挥之不去的紧迫感的来源也在于此:唯恐赶不上那班常规的车,怕因此迟到了。这种心情不好,但已经深入骨髓,难以自控。只希望我的孩子远离它。

当个称职的家长从来就不是一件“钱”可以解决的事,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更准确地说孩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有更重要的因素。恐怕对于家长来说,有比想怎么多赚钱重要得多的东西值得思考。

但我以上所说,因为没钱,所以绝没打算推己及人。

我只希望我这个当父亲的,能时刻保持冷静地跟孩子说上一句:输不输的,你说了算。

能让我的孩子不论在什么条件下,不论在什么状况中,不随便自我评判,不轻易为自己下定论,永远有追寻的动力,有保持前进的心。

哪怕等到七老八十,哪怕已经风烛残年,他若想从头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因为觉得会输在起跑线上而放弃。

因为他明白错过那趟车,也不一定会迟到。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我一直觉得父母之于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不随便否定他。

这个世界总是能够轻易否定一个人,标准已经足够狭隘,大家对彼此都很容易就贴上简单粗暴的标签。何为成功、何为失败,怎样才是赢、怎样就是输,这种标准对很多人产生了影响,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努力、如何进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可以证明这是对的,但唯独不重视个人追求、个性和价值观是否得到实现。

在这种背景下,父母的眼界就显得格外重要。父母应该作为为孩子排除后顾之忧的后盾,告诉他们坚信自己的价值判断,并追求自己的梦想,提出在这条道路上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案。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对孩子提出了比外人还要狭隘和苛刻的要求,并不断对他进行判断和指引,否定和忽视孩子自己的价值观。父母否定孩子的价值观对于孩子来说是致命打击,以及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产生的是自我价值的怀疑及消极应对奋斗目标的态度。而父母替孩子选择的这条路一旦失败,亲子关系就很难不留下无法消除的裂痕。这绝不是家长的初衷。

我希望家长都能告诉孩子:输不输,你说了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