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爱更重要(第1页)
如何“爱”,更重要
看到一条新闻,《北大毕业留学生12年没回家过年,万字书信控诉父母》。一个“80后”青年深刻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很多人对他表达了同情,但也有一些人以自我经历驳斥了这封信,认为这只是他个人不能好好处理的问题。
这件事让我颇为感叹。
正巧上个月跟朋友聊天,他说前段时间自己跟父母掀了桌。
他一直是温文尔雅的人设,平日里家庭氛围也是父慈子孝的,很难想象他的家庭会出现掀桌这么劲爆的场面。问及原因,他说是跟父母说到想要与交往多年的女友和平分手时,父母不同意,并对他进行了插刀般的人身攻击。比如,不但工作不努力,混到近中年平平庸庸,现在连对感情也开始不负责,怎么会养出你这么个孩子云云。话至此处,朋友也怒而反驳,斗争逐步升级。
可想而知,双方都进入了翻旧账模式,对话必然陷入“我们掏心掏肺地爱护你,所有的事情都替你操着心,你自己不但不争气、不感恩,混成如斯样子,反倒犯起浑来”和“就是你们这种样子才养出我这么个人!要不是你们我也成不了这样”的针锋相对中。最终引发掀桌惨案。
他说他人生中几乎一切重大的决定,都是他父母通过各种方式替他决定的,到现在却被说成是碌碌无为。他活到这个岁数,在自认为的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挣扎了这么久,才发现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条路带给他的影响。
我问他:“这话你憋在心里很久了吧?”
他举起杯中酒一饮而尽。
“我后悔啊!”
此话充满悲凉。
放在十年前,我搞不好会义愤填膺地问:“你自己作的你赖谁?有本事你一成年就自立啊!谁让你心甘情愿被别人决定人生的?你不会自主选择吗?当初你靠着父母,现在你倒说起片儿汤话来。”
然而活到现在,身为人父,养育着两个孩子,观察着和体会着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小生命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他们的感受,觉得以上问题看似有理而公正,实乃幼稚——不但幼稚,而且坏。
一成年就自立,看起来貌似是一种个人选择,但事实上远没有那么简单,自立是有基础的。一个人的自立,并不是成年后突然降临的能力,而是从小被尊重,从小就在一个有自行选择权利的家庭环境中长期锻炼而成的。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父母,太少了。
前几年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许多人生个小孩就爱穷讲究,怀孕期间猫不能碰、狗不能碰、咖啡不能喝、电脑不能看,生怕怀个天生弱智。其实,大部分爹妈只需要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傻好几十年。有那工夫不如先治治自己的神经病。
现在再看这个段子,我已笑不出来。
做一件事,如果热情和能力不相匹配,那就很难做成——倘若热情过多,把事情做坏了也说不好。许多父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用力过度,而且方向总是不对:我认为我爱孩子,就是爱孩子,而且我还要玩命地爱我的孩子。
只靠一腔热血就一猛子扎下去爱——感情上绝对是够了,但爱的能力跟不上,最终造成预期和实际的差距很大。所以尽管他们——我现在终于可以有立场硬气地说“我们”——用自己的付出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一直念叨着“等你长大了就懂得我的意图了”“等你有了孩子就会明白我的一番苦心”,但等到矛盾爆发时,才发现孩子根本就没打算感谢你,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会开始反抗,于是父母苦痛万分地哭诉自己养了个白眼狼,表示被“不识好歹”的子女搞寒了心。
不能不承认的是,父母对孩子确实付出极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历史原因、伦理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都是推手,延展说出去意义已不太大。但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巨大的付出所制造的家长心理,造成了两个结果:
一是父母会把一切为孩子的付出——我暂且都不说某些“付出”还未必是好的——都与亲子关系搅和在一起;二是父母做事情只看动机,不管结果,“为了你好”成为一切行为的正当理由,并且笃信有了这个正确而真挚的动机,结果就一定是好的,你就要听我的——即便不那么好,你也不能说什么,因为我付出了那么多。
这两个结果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并可能在若干年后爆发尖锐的冲突,因为这种亲子关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谁也不能为自己而活,大家都委屈。
第一个结果,说出来很多人想不通,说不好就成了忤逆。父母就是付出了啊,他们掏心掏肺地把下半辈子的时间和积蓄都拿出来给你,还要小心翼翼地看你的脸色吗?孩子难道只去接受他想接受的?房子你要了,工作帮你找了,父母多说几句就不行?然后你个小白眼狼还反诉父母对你造成了伤害,非但不感恩,竟然还不如小时候懂事!
听起来很有道理,深究起来,逻辑缺失,概念偷换,因为这里并不是在讨论人是不是应该感恩的问题。父母这种“感恩需求”的情绪一旦跟亲子关系搅和在一起,就等同于把两个标准混淆在一起考量。在这件事上多做点,是否可以为另外一件事背锅?再通俗一点儿说,一个会木工的司机一定是个好厨子吗?
实际上,能为孩子塑造健康性格的亲子关系,与父母付出多少真心和物质没有关系。强行增加联系,就难免找不准养育孩子的目标——我不能不说,很多事情跟道德绑在一起,反倒要跑偏。
我所能交心的朋友圈里,家长“付出”的程度不一,但他们无一不带着自己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这些与父母的付出无关。有些人活到一定岁数甚至当了父母后反观自己的孩子,开始有切身体会,并时常反思校对自己的父母“准则”;有些人则变成了他们父母的翻版,重蹈覆辙。
强势父母对应的孩子大多谨小慎微;爱抱怨的父母则容易带出悲观的孩子;父母不相爱甚至恶言相向则会让孩子完全不信任家庭关系;不能做到足够尊重和给予孩子选择权的父母,孩子往往丧失判断的能力和勇气——三十年后,当他痛苦后悔时,你嘲笑他说:“当初谁让你听你爸妈的,你活该!”
这不是坏是什么?
这些结果的造成,跟父母每个月花多少工资给孩子,或是不是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供他上学、给他买房都毫无关系。尽管我非常承认,大多数父母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但这赖不着孩子。
第二个结果,就往往涉及操作层面,“为孩子好”在当今大多数家庭恐怕已经不是认知上的问题了。我说的并非这些作为监护人的基本功能,虽然“功能”一词听起来有点冷冰冰,但我还是要强调,完成监护人的基本功能和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把饭做熟”和“色香味俱全”的差别,这正是父母和好父母的区别。
大多数家长“为孩子好”的目标比较明确,并各自采用手段为之努力,我丝毫不怀疑,当然更不反对。我强调的是即便为了同样的目标,基于不同处理方式结果却会完全不同的事实。
很多家长“以爱为名”,表面讲道理,实际很专制,以动机正确性掩盖深层的一塌糊涂。
比如:
我这么做是为你好。(但你不同意不重要,因为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