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学还是不学 引导兴趣更有价值(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还有一次,我听着课走了神,忘记自己在国画课上,像平时上学叼铅笔一样叼起了毛笔。下课路过邻班,看见一位极其可爱的小女生。出于本能和对自己外形的自信,我友好地冲她灿烂一笑,她嗷的一声惨叫,急于逃命,转身撞在了门框上,号啕大哭,撕心裂肺。我回家对着镜子一笑,连牙带舌头就像一个黑洞,跟喝了二两柏油一样,自己也差点儿吓尿,心中对那位女生充满深深愧疚。

期末,我爸从外地挂职回来,让我给他展示这一学期的成果。我当着他的面现场挥毫泼墨,画了一张集我本学期大成的画作,自觉一派野趣,生机勃勃,具大家之风,颇为得意。

我爸看了果然很开心。

“儿子,你们老师这国画教得挺好啊,不光教怎么画画儿,还能跟文学名著相结合。”

“啊?”

“你这不是《西游记》里的妖怪打架吗?”

我耐心地给他讲解说,这坨是一只熊猫戏耍,那边是游水的小鱼和小虾,这边种了几朵**,那边结了几个枇杷。

我爸说:“要不下学期你学水彩画吧。”

后来我还真又学了一阵水彩画。我正好玩腻了文房四宝,看到水彩、调色盘、画板又是一套新装备,自然欣然答应了。

几个月后的一个周日,我爸看我在家踏踏实实、专心致志地调色,非常欣慰。

“儿子,今天想画什么?”

“爸爸,我想画一条小黑狗,那天在楼下看见的。”

“嚯,不错啊,那你怎么调的颜色是黄的呢?”

“我先把狗屎的颜色调出来。”

在又废了我一命后,他颓然把我轰下楼去玩了。

我的水彩画生涯也在这个标志性的屎黄色事件中正式结束。

经过这两次打击,我爸终于认清了我没有艺术细胞的现实,承认了我就是一个普通孩子。此后,再也没特意要求我学过和练过什么。我也乐得当个普通孩子,所以我的小学和初中生涯非常愉快。

倒是后来我自己在体育方面展现出了一丝优势,先是被篮球队选上,后来在一次年级长跑比赛中疯狗一样跑了个第一。学校田径队教练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练田径,我说你去问问我们教练。

他找到篮球队办公室,我在门外偷听。

“哎,刘儿。”

“哟,老高,怎么着您?”

“我跟你商量个事。你队里那个刮刮油,让他到我这里来练田径吧。”

“啊?那孩子跑起来是挺不要命的,但是他篮球练得也还可以啊。”

两队教练的争夺让我心中充满被需要的那种巨大的幸福感,内心升腾起了小虚荣。耳朵竖得高高的,准备接受更大的夸赞。

“你看他那身体,他今后长不高!”

“也是,他同意就过去吧。”

幸福去得太快了。

微信朋友圈和孩子家长群曾经被一篇吐槽奥数的文章刷屏,其实这种吐槽无非是家长太不舍得承认自己的孩子不是超能儿童——奥数本来就不是给一般孩子准备的,你看不懂,你的孩子看不懂,不代表参加比赛的孩子都看不懂。

我的经历告诉我,要想大家都愉快,就要懂得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越早认识就越皆大欢喜。

学一样东西如果不能乐在其中,学会的可能性就很小。至于怎么分辨,斯蒂芬·金告诉过我们一个很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孩子在学习项目规定的时间外,根本没有任何去碰它的意愿,趁早还是干点别的吧——当然,如果坚信郎朗不是有天赋,而是被他爸打成钢琴家的,那就可以无视斯蒂芬·金的方法。

“孙悟空他妈”是吸收天地日月精华的石头;“哪吒他妈”的孕期长达168周;“超人他妈”从太空胶囊里捡来的他,他亲爹会上天。“您孩子的父母”是哪位?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也都是好孩子。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家长对孩子大多有所期待,希望他们能学会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愿意耗费金钱和时间支持这一培养计划。当然,也有人持相反态度,认为孩子不需要学那么多东西,占用他们大量的休息时间,最后大多数都荒废了。

关于家长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在我成年后结论很明确:需要。因为就我所见,很多人成年后的休闲和乐趣,都来自小时候的兴趣班。而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大概率什么也不会选择,什么也不会学。

但事实是,懂得多,才可以从更多渠道获得快乐。越高端的快乐,就越需要脑子里有点东西。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去争论该不该让孩子去上兴趣班,讨论如何引导孩子让学习真正成为兴趣才更有价值,而这件事的关键,是家长以何种心态去面对孩子的兴趣班。既是兴趣,不如就从兴趣开始,不要表现得过度紧张兮兮,更不要时时刻刻表现出自己在孩子的“兴趣”上投入和牺牲了多少,在上道前就让兴趣成了打鸡血,那么后面的路一定不好走,兴趣可能就真荒废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