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飘逸的女兵裙(第1页)
第一章飘逸的女兵裙
部队的历史是男兵女兵共同创造的。这句话越来越被时间所验证。除去他们身体力行地全方位参与部队的各项实践以外,若干年后,不计其数的男兵女兵拿起笔(坐在电脑前)书写生活与记忆,他们是平民作家,是草根记者,他们没想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但偏偏他们就留下了以往部队火热生活场景的回放,那丝丝入扣的点点滴滴,那波澜壮阔的云卷云舒,那五光十色的多彩风情!
“现在人们一提到女兵,总是把她们比喻为钢铁方阵中的一道别样风景,总是怀着淡淡的失落与感伤,去谈论她们原本飘逸的长发和恋恋不舍压在箱底的牛仔裤红裙子之类。坦率地说,这种遗撼每一个女兵肯定都有。但是,中国的女兵绝不仅仅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点缀,裹着她们窈窕身材的绿军装也绝不只是某种美学意义的装饰,而应是凝聚了绿色庄严的一种精神,一种只有女兵自己才能体会到的价值和追求。军装不应该只增添女性别样的神韵,而应是一种意识的涤**与精神的洗礼。话说回来,人们在关注她们对于光荣与梦想、坚贞与顽强的追求的同时,应该窥到她们的内心时时飘拂着的江南细雨与北国春光,那是一种战士才有的大情怀;欣赏她们伴随铿锵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迈出的坚强步履,也不能忽视她们观赏《天鹅湖》时倚在爱人怀中的千般妩媚和莺声燕语,那是一种女兵必然的真性情!”
这是一个上世纪70年代入伍的女兵在若干年后的博客里写下的肺腑之言。这段话告诉世人,她们是女兵这没错,但她们首先是女人。
没错,上世纪中叶有一句响遏行云的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使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功勋卓著的解放军形象更加熠熠生辉。那句话不单是官方语言和标语口号,老百姓也鲜有不认可的。撇开这一时期的语言环境不提,单说这一时期涌现的一系列大名鼎鼎的部队英雄和模范,雷锋、王杰、欧阳海、刘英俊等等,同时代人没有不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到了七十年代,身着草绿色军装,帽子上一枚红五星,领子上一边一块红领章的军人成为年轻人的偶像,飒爽英姿的女兵更招女孩崇仰和男人爱慕,而军营中花枝招展的宣传队小女兵尤其成为一道无与伦比的亮丽风景线。
记述这支部队波澜壮阔五彩缤纷的生活和故事,正应该从这道亮丽风景线上开始。
一九七四年夏季,部队给女兵发了裙装,让习惯于素面朝天——那时候也不能不素面朝天的女兵露出了浑圆的小腿和匀称的脚踝,加重了女性色彩的同时,就引来无数男人向她们行注目礼。
师部洁白的石砌门廊下站着面容娇好,额头宽阔而眉头紧锁的女孩霍萍,她上身穿着信筒子一样没有腰身的蓝褂子,下身是不太合身的肥大军裤,看得出来,这是个军人家庭的孩子。因为,那时候一般家庭的孩子穿不起而且也没处淘换绿军裤去。师部座落在市郊结合部,离市里八里地。正张望间,两个骑自行车,与她一样装束的女孩子逶迤而来,嘻嘻哈哈地笑着就骗腿下车了,霍萍急火火地问她们:
“去军部了吗?”
军部就在市里,从师部奔军部并不遥远。一个叫傅郁芳的胖脸女孩说:
“去了,该问的问题都问了。”
另一个面容清秀些的高个女孩说:
“老爸说了,想当兵不是不行,但部队生活紧张艰苦,管束严格,咱们这些孩子自由散漫惯惯的了,让咱们慎重考虑。”
说这话的女孩叫冀红琛,父亲刚从这个师的师长位置提起来到军里做了副军长,而她和母亲没来得及随着进市,还住在师部家属院里。霍萍的父亲是现任师长,而胖脸傅郁芳的父亲是师政委,这3个人显然是门当户对,旗鼓相当。单从她们张口闭口就“军部、老爸”地那么叫着,就透出这个级别的干部子女的那份倨傲、洒脱和优越感。那确实不是一般人说话的口气。说着话就走进了石砌门廊,闪过迎门的影壁,往右走。影壁约摸两丈高,凸起的周边是嵌着白色细碎石子的水泥边框,凹下的版面平整光滑,在刷了红漆的底子上上面龙飞凤舞地刷着十一个大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毛泽东。”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它,因为男兵女兵和家属院的人们天天进进出出都要路过这里,对这个影壁不看也得看,接受的是一种带强制色彩的警示、教育和氛围的感染。
影壁后面往前走几十米,就是办公楼,是师部机关干部待的地方,办公楼后面是宽大的操场,那里是通信连、警卫连和机关干部跑步训练的场所,也是周末晚上放露天电影的地方。办公楼右边走不了多远就是大礼堂,和通信连的宿舍楼,这两个地方故事很多,因为里面有女兵。通信连有一个无线排和一个有线排是女兵,足有五六十人,整天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的;而大礼堂的后院的一圈平房里住着师部宣传队好汉们,每日里咿咿呀呀地唱着,手风琴、二胡不厌其烦地响着。路过的人们没有不探头探脑往里看的。再往前走,就是师首长家属院了。霍萍和傅郁芳、冀红琛三家紧挨着,虽是平房,却是套间,里面套着四间屋,按后来的话说叫“四室一厅”,门前是一块狭长的菜地,家家都种了西红柿、黄瓜、冬瓜、南瓜。不因为别的,只因为这几种蔬菜便于管理。
她们走到院子里的时候,问题出现了,眼前如同出现一道弧光,一道闪电,她们的眼睛被强烈地刺痛了,她们愣愣地站住了脚,目瞪口呆地让这道闪电和弧光从身边滑过去。
闪电和弧光本不是闪电和弧光,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小女兵。女人看女人眼睛是很刁的,这个小女兵就是闪电,就是弧光,因为,她太漂亮了!简直漂亮得让霍萍、傅郁芳、冀红琛三个倨傲的女孩无地自容!平心而论,她们三个都不丑,身材也算窈窕,怎奈在这个小女兵面前她们真真感觉自己矮了半头!看这个小女兵匀称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弯弯的蚕眉,眼角很长似幽似怨、顾盼生辉的丹凤眼,笔直的鼻梁和紧抿着嘴唇的樱桃小口,看见她们的时候,她的嘴角有些不屑地牵动了一下。她们顾不上观察这个小女兵的表情,因为这个小女兵新发的女兵裙下面那一双白皙浑圆的小腿已经足以让她们耳热心跳万分羡慕!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个小女兵是从丁副师长家里走出来的,这一点至关重要,她们看得清清楚楚。丁副师长五十岁,半年前死了老婆,很多热心人给他介绍新的女伴,他都拒绝了,说要为糟糠老婆守孝三年。信誓旦旦地,情深意重的样子。两个儿子都当兵,一个远在新疆的天山,一个远在内蒙的大草原。冷不丁从他家里走出一个如此靓丽的小女兵就是问题了——以她们三个女孩的心思,如果她们是男人,也绝对会对这个小女兵动心!会当仁不让,会义无反顾,会勇往直前!虽然她们生在那样一个标语口号满天飞的年代,“左”起来会要人的命,而她们在批林批孔批宋江风潮的裹挟下不仅读了《水浒》、《红楼梦》,还传抄了手抄本纯情小说《归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让她们懂得了自古以来才子与佳人、英雄与美女便惺惺相惜,里面涉及男男女女的描写让她们对那些事懵懵懂懂满心好奇,时时莫名其妙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而在这种时候便海阔天空,浮想联翩。
丁副师长是解放战争中入伍的老兵,三大战役里他顶着一脑袋高粱花子身背小米手持步枪跟随部队参加过其中的两大战役,后来又去抗美援朝,大大小小立过不少战功,身上的枪眼不下十来个。是文化问题局限了他,只读过两年乡间私塾,否则,职位要高得多。不过,在家属院里,没人不承认他是响当当的战斗英雄。眼下,英雄与美女凑在一起了,会发生什么?霍萍她们不能不胡乱猜疑。可是,年龄上差了那么多,小女兵顶多十八岁,这样的异性相吸合情合理合法吗?
小女兵像妖魔一样娉娉婷婷地走远了。霍萍和傅郁芳、冀红琛不约而同地一直目送着她。回过头来,她们三个面面相觑,不觉都红了脸。“霍萍,你的脸很红!”大大咧咧的傅郁芳揭发道。
“你的脸不是也很红吗?”冀红琛揶揄了傅郁芳一句。
霍萍为掩饰自己急忙转了一下眼珠换了话题,而且是个严肃的话题:
“咱们是不是和丁叔叔谈谈?”
但霍萍的话刚一出口就遭到了傅郁芳和冀红琛的激烈反对:
“咱别找不待见,丁叔叔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而且脾气大得很,他根本不会承认,还会把咱们骂出来。”
“他可是主管师里的征兵工作!”霍萍提醒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