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你把时代的青春留住(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拜读完《我把青春献给你》这部充满青春活力的佳作,读者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有几个显著特点紧扣心弦。

特点之一,地域性、时代性明显。

作家突出了小说创作的社会时代和地域背景。如霍萍与魏雨谋私下交谈时,是互相背诵《革命烈士诗抄》,战士丹顶鹤在救灾中吃不下饭,魏雨谋就要给他“背语录”;如文艺兵冀红琛演练坐唱二人转《处处有亲人》和单弦《一盆饭》,是七十年代农村大喇叭上播放的妇孺皆知的好人好事;如油画作品《海燕》和国画《人民的苹果》,也是那个年代脍炙人口、到处可见、令人敬佩效仿的文艺作品的样板;如部队驻训的小村庄,担水,垒井,土炕(书中对炕沿的描写很有意思),天津快板,地方方言,让读者一看就感觉倒是华北平原、京津地区。在引导读者走进文学意境的同时,也感受到那方热土质朴无华的风土人情。

小林琳是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人物。她的身上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起初她因为挨整险些自杀,侥幸获救后,在唐山抗震救灾中又摔伤了腰,面临高位截瘫;一直“整”她的傅郁芳看似“极左”,却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不计其数的人搅了进来,都以表现“左”来彰显自己的正直与进步;那个政治部主任,具有足够的智慧和手段,稍稍动动脑筋就能把一个人打进泥里,再稍稍动动脑筋又能把一个人救出水火,仰赖的有利条件就是当时“左”的语境,是造化在弄人;小林琳的不幸,其实是我们民族在那个时期的不幸,小林琳身上承载了一系列时代的符号;桂南侠的母亲桂婶为了给小林琳治病,倾其所有,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医的针灸和按摩,用一年时间终于让瘫痪在床的小林琳站了起来,后来因为小林琳的离去导致桂婶身患癌症,她们俩的身上带有明显的悲情色彩,是她们俩的柔弱肩膀扛起了笼罩在部队和战士们心头的“左”的闸门;她们俩的身上寄予着作者太多的暗喻,几乎是对那个时代和所走的弯路的深刻反思。

因为笔者与他们是同代人,很容易被书中主人公群体感动。作家设计的场景、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又都那么真实可信,仿佛置身于这个群体,为他们的进步欣喜,替他们的坎坷担忧。好在一路走来,他们都有事业、爱情的理想归宿。即便是有的人生有不够尽人意的方面,也许就是他们无怨无悔的选择。

特点之二,突出青年军人的“奉献精神”,百炼成钢。

开篇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女孩,由于从小在军营长大,自然就有先赋的军人情结。她们依靠父辈的军人高官的身份,轻而易举地获得进入军营的“门票”。可是,她们同样是时代青年,没有一个躺在父辈的官职簿上“啃老本”,而是丢掉“娇”“骄”二性,放下干部子女的优越感,苦练军事本领,履行军人职责,千锤百炼成各自专业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具体表现在,不管文艺兵、卫生兵、电话兵、测绘兵等,都是普通一兵,抗震救灾冒着生命危险,也负伤流血,命悬一线。执行平乱任务也是“出生入死”。她们把青春奉献给国家钢铁长城的军营,奉献给社会。还有互相爱的人。

军人牺牲岂止在战场,也岂止在生命。他们救人,也是冒着生命危险,余震,坍塌的建筑的悬空物,灾后的流行疾病,灾区治安状况等,都对他们的生命构成威胁。他们都没有畏难情绪,一门心思地救人。背伤员,救母女,搭建防震棚,创造棚屋搭建法,留着水和食物给伤员用,一个西红柿喂了十几个人,呵护与父母失散的小婴儿,为临产妇安排安全的分娩环境和护理,助产,为痛失亲人的叔嫂做媒等,每一件事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是老百姓最可爱的人。魏雨谋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在进行计算兵计算方法的改革,不惜贡献了自己好几年业余时间,最后使计算速度提高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既显示了他的才华,又写出了战士的奉献精神。

师一号的爱女深爱计算兵魏雨谬,小魏起初虽然觉得“高攀”,但也架不住霍萍**裸的示爱。可是他们在各自矜持等待时机的日子里,小魏也遇到了石一花这样的曾经互相承“救命之恩”的痴情女子,也给盛开的爱情之花浇点雨水。好在都各自矜持,石姑娘识时而退。知进知退,就是难能可贵的品格。霍萍在平乱中与武斗队长的交锋一节耐人寻味:面临强大对手,她竟然矮下身段,放下尊严,通过“色诱”的方式降服对手,是不是一种牺牲,而且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牺牲?更让人感到,这些男兵女兵,就是共和国大厦上的一块砖,一片瓦,一个齿轮,一个螺丝钉,他们时刻随着共和国的运转而运转,在共和国的整体利益面前,他们没有自己,没有性别,至少是隐到了身后,隐到了看不到的地方。

连长高家锁带兵有方,严、爱结合。几次受伤,最痛心的是在平乱中再伤而失去了生育能力。为此,相爱的人因没有生育的机会离他而去。当然,他也在失去的同时获得小知青田佩瑜的芳心,最后走进婚姻殿堂。也是好人有好报,有好归宿。

小林琳命运多舛,父母因那个社会生活不正常的年代不正常境遇抛她而去,他被父亲的单身副师长关照而饱受猜忌,三人成虎,心痛难忍。曾自行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侥幸获救。后又因演出杂技节目摔伤,险些瘫痪。也好在遇到好人帮助养伤。每到山穷水复的时候便柳暗花明。付出,付出,一直在付出。这就是小林琳。一个书中最美丽的小女兵,是付出最多的人。这样的描写是不是不公平?这就需要见仁见智了。这也应该是作家的匠心独运吧。再后来嫁给论年龄可称为父辈的文工团长,也算有了属于自己的鸟巢,但小林琳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付出”。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人生最大的价值,最受欢迎的方式,就是“付出”。不是吗?

以后,他们陆续考入军事院校。再以后,多数实现了“将校”梦,继续奉献,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里的栋梁。也有的转业到地方,成为一方水土的医生、公务员。正如结尾说的“继往开来”。

特点之三,客观公正地反映“官二代”。

那时的社会大环境,官场没有当下如此腐败,军队的地位、声望在国人心目中更是民心所向。所以,军内高干及其老婆孩子也没有享受多少特别待遇,或者突出优越于平民的地方。但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权力至上,“官大一级压死人”“宰相门前七品官”等理念也还是在权力位置上的人不能脱俗的。几个女孩子的入伍,就是一个例证。她们不是在国家规定的征兵的时间段参军的,被女兵的裙服吸引,便迫不及待,对在师级、副军级位置上的父辈软缠硬磨,老子也是一个电话,便把孩子的人生大事拍板锁定,是老百姓的孩子望尘莫及的。还有魏雨谬,因奇才受到师一号千金霍萍的心仪,霍萍为了小魏的境遇、前程,几次给老爸下跪。竟能一个电话,把已经复原的他召回。小魏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追求,可是准岳父一定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准女婿推向将帅之路,并为其制定了目标。看似霸王条款,可是对平民出身的小魏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机遇。可以让他少奋斗十几年甚至更长。也应了老百姓那句话“朝里有人好做官”。不过,该付出该努力的时候,需要硬碰硬的时候,也是不能含糊的。那时,并没有“官二代”这个概念,他们只是有官父母这个保护伞,在人生的关键途中比平民的孩子起点高些,机会多些,升迁的步伐快些,谋生容易些。如此而已。不是当下的某些“官二代”,在一方呼风唤雨,敛财谋私,扰乱社会秩序。作家虽然立足当今书写那个时代的高干子弟,但笔锋并没有以此写彼,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这是作家的境界和良心所在。

特点之四,作家岩波先生在花甲前夕,**似火,把那个时代的青春留住。

作家岩波先生虽然著作等身,声望九州,但行为举止很内敛,不善喜形于色,给人冷面书生之感,使读者敬畏。以往的十八九部长篇小说,涉及官场、文物、历史、革命斗争、人伦等多种领域的题材,给笔者的印象,仿佛一位老哲人,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即便是其中离奇的情节,调侃的成分,也都是“严肃在先”。书历史沧桑,观市井百态,淡定宁静,波澜不惊。即便是不乏调侃、诙谐、幽默的《离婚男人》的创作笔法,也是掩盖不住他的性格特征。

《我把青春献给你》不然,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的理想追求以及对心理描写、语言的使用等,作家都不像再追忆那段岁月。而是置身其中,人物就在左右。笔走龙蛇,**如火,把主人公群体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下描写,常人不能说的话他们敢说,常人不敢做的事他们敢做,常人做不出的牺牲他们也临危不惧,常人不敢追求的爱情他们也敢像解几何题那样互相切磋、推理证明,仿佛恋爱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背后有一个参谋班子智囊团一样。

最振奋人心的是“后记”。一般来看,后记就是补充说明点什么,或者谈创作的初衷,夙愿的使然,感情的寄托等。正如曲波先生在《林海雪原》扉页的寄语,“……献给……”,以寄托对战友、英雄杨子荣和他的剿匪小分队的战友们的怀念、敬重之情。依稀记得,曲波先生谈创作《林海雪原》初衷的时候,提及到下班回家,看到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妻子、孩子,就有一种责任感,决心要把战友们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写出来,献给年轻的共和国,献给出生入死的战友们。曾在这个部队从军的岩波先生的创作初衷,是否也是把这些继曲波、杨子荣二十多年后的新一代军人保卫新中国建设的风貌展现出来呢?以告慰为创建新中国打江山的老前辈呢?我想,是有这个因素在其中的。

岩波先生创作《我把青春献给你》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又前进了二十多个春秋了,新一代军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把这支英雄军队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更增加了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作家的笔锋写出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青年军人的风采,也把那个时代的青春留住了,定格、珍藏在用心创作的小说里。许胜勤,2016,11,1。。

(岩波先生《我把青春献给你》书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