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大化解(第3页)
4。你需要他(们)怎么做,你才会快乐?(假装是你的生日,你可以满足任何愿望。尽管开口吧!)
我需要_________(人名)去做_________
5。此刻,他(们)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呢?请详细描述一下。(不需理智或仁慈)
_________(人名)是_________
6。你再也不想跟这个(些)人经历什么事?
我再也不要或我拒绝_________
[注:有时候,你可能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生气,那通常是某个“内在故事”在暗中搞鬼,它隐秘地躲着,经常让你遍寻不得。如果你卡在“批评他人的转念作业单”,请参阅184页“很难找出自己编的故事时”]
轮到你做反躬自问
把写在“批评他人的转念作业单”上的答复,逐句用“4句问话”来反问,然后一一做反向思考。(若需协助,请回顾上面的实例。)在这整个过程中,你会不断探索你未曾意识到的各种可能性,再也没有比发现未知的心灵更令人兴奋的事了。
它很像潜水,经由不断提问,然后耐心等待,让答案自动找到你。我称它是心与脑的“相遇”—头脑比较温柔的那一极(我称之为“心”),跟未经审查而混乱的另一极相遇。一经头脑真诚地提问,心就会自动应答。通过这种经验,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对你自己和你的世界,有种种意想不到的发现,使你整个人生彻底转变。
现在花点时间让自己体验一下“转念作业”。请先看你写在作业单上第一道问题的第一句答复,并依照下列提问来反问自己:
1。那是真的吗?
慢慢来,不必急。“转念作业”是为了发掘你内心最深处的真相,它可能异于你向来的认定,一旦你体验到内在的答案,你必会认出它来,那时,只需轻柔地与它同在,让它带你进入内心更深处。
那些问题,答案没有对或错。此刻,你正在洗耳恭听的,不是别人的答案,也不是你一向被教导的任何信条,而是你自己内心的答案。这个过程,可能令人忐忑不安,因为你正进入一个未知领域。当你继续潜入深处时,请允许你内在的真相浮现出来,让它自行跟你的问题相遇。当你反躬自问时,千万要温柔,完全臣服于这一经验。
2。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机会,让你更深入未知的领域,找出藏在“自以为知”底下的答案。在这片未知领域里,我所能告诉你的是:噩梦底下藏着一个好东西。你真的要知道真相吗?
如果你对第二问的答复是肯定的,那么请继续下一个问题。倘若你不够确定或略感不安,这时须暂停下来,重写你的答复,揭开你对它的诠释,这样对你将会更有帮助,因为那些隐匿的诠释,经常是造成你痛苦的主因。至于重写的细节说明,请参阅第133~138页。
3。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你所写的那个人呢?你会做什么事?请具体列出来,把你的各种举动列出来。当你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对那个人说什么呢?把你要说的事一一列出。当你相信那个想法时,你如何过日子呢?把你内在的每一个感受和生理反应全都写下。你身体的哪个部位会产生这种感受呢?它如何表达出它的感觉呢(打战、发热等)?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在脑海里不断自言自语些什么呢?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将会是怎样的人呢?
请闭上眼睛,安静等候。想象这一刻你没有那个想法,或想象你站在那个人(或那情境)面前,而如果你从未有过那个念头,这时,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情况会有何改变呢?请你把没有那个概念时的各种可能状况都列出来。例如:在相同情境却没有那个想法时,你对待那个人的方式有何不同呢?你内心会觉得更善良一些吗?
反向思考:
要做反向思考,就必须重写你的答复。这一次全部把他或她写成你,把先前对方的名字全换成你自己,用“我”来取代“他”或“她”。例如:“保罗应该善待我”,反转成“我应该善待我自己”,而且“我应该善待保罗”。另一种反向思考是180度完全相反的形态:“保罗不应该善待我”;他不应该善待,是因为他没善待我(从我的观点来看)。这与道德无关,纯粹谈事实真相而已。
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句子有三种、四种或更多种的反向思考。也可能,你觉得只有一个反向思考比较真实。(转念作业单第6道题的反向思考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反向思考。我们把第6道题的答复“我再也不要……”,改换成“我愿意……”,而且“我期待……”)请参考第142~153页。
请反省一下,反向思考后的答复是否跟你原先的答复一样真实,或更真实?例如,反向思考后的答复“我应该善待自己”,似乎跟原先的答复一样真实或更真实,因为当我认为保罗应该善待我时,我就会生气并愤懑,因此带给自己极大的压力,这并非在善待自己。如果我曾善待自己,就不必等别人来善待我。“我应该善待保罗”,至少它跟原先的答复一样真实。当我想到保罗应该善待我,并为此而生气和愤懑时,我对保罗很不友善,特别是内心深处。让我从自己开始做起,先以我喜欢保罗对待我的方式来对待他。至于“保罗不应该善待我”,那必定比它的反面还更真实。他不应该善待我,是因为他的确没有善待我,那原本就是事实真相。
继续反躬自问
现在,你可以针对自己的批评继续应用“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了,每次只提问一句。请仔细读你写在“批评他人的转念作业单”上面的所有答复,然后,一句句反问自己,好好审查每一个答复。
1。那是真的吗?
2。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
3。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接下去,请反向思考。
如果你努力做了上述的“转念作业”,效果却不彰显,也没关系,请继续看下一章,或是换一个“转念作业”的对象,稍后再回到这一章也无妨。不必担心“转念作业”的效用,你才刚刚起步而已,就像学骑脚踏车,你唯一能做的只是继续摇摇晃晃。等你读到案例中的对话,你会比较清楚,真的不必汲汲于成效问题。你可能像很多人一样,当下似乎觉察不出任何效用,其实不知不觉之间,你早已有所改变了。“转念作业”的功效常细微到令人难以察觉,但它的影响力却是深远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