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路的尽头是故乡(第4页)
冷雨与江水连成一片,在夜间洒向吴地。我在天亮之后送辛渐离开,回来的路上独自面对楚地群山。
洛阳的亲友若是问起我,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内心纯洁干净,如在玉壶中的冰那样洁白无瑕。
故事
王昌龄出身寒微,二十多岁上嵩山学道,三十多岁才中的进士,然而一直不受重用,被贬为江宁丞,在吴地一待就是八年,所以世称“王江宁”。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岁上下了,仕途不顺让他很是压抑,常常借酒消愁。这回难得碰到老朋友辛渐路过吴地,老王在芙蓉楼备下一席,为他饯别。
一夜凄风冷雨,天亮之后又要与友人别离,王昌龄内心感到了一丝凄凉。辛渐临别前问,需要带什么话给洛阳的亲友吗?王昌龄一阵豪爽大笑,我虽不得志,却愿意独善其身,宁可离群索居也不愿受世俗污浊之气污染。如果他们问起我,就说我一如从前,还是那个纯粹的老王!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当时身在浮梁(今江西景德镇)。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杭州市临安区)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境内。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市。白氏祖居曾在此。
世业:祖传田地产业。
寥落:荒芜零落。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道路阻隔,百姓饥饿,我们兄弟失散,各在一方。因为仰望月亮心中有感而发,于是随手写下一首诗抒**怀,寄给身处浮梁的大哥,以及在於潜的七哥,住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
时逢战乱灾荒不止祖业都成空,兄弟姐妹各自漂泊流散在西东。
战争之后田园荒芜没有人打理,骨肉亲人在逃难途中彼此失散。
形单影只如同孤雁离开了雁群,失去根基就像随风飘转的蓬草。
我们一同看到明月都会流眼泪,一夜之间思乡之情五地都相同。
故事
白居易时年二十七八岁,叛军在河南闹事,导致运送粮食的道路被阻隔,饥馑严重。白居易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心痛地想起自己因战火而离散的家庭。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两岁的时候当地遭遇战乱,举家搬到安徽宿州的符离。战乱使得祖上的家业被毁,兄弟姐妹们分散各地,在这同样的明月下,生起浓浓的思念之情。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多少年没见了,你们还好吗?我这边闹饥荒,希望你们那几个地方无事,都能吃饱。”
“世道太乱,老家的祖业都没了。不知道能在哪里团聚。”
“正所谓否极泰来,我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你们要保重,等待来日团聚。”
就在写完这首诗不久后,白居易得到宣州刺史的举荐,在第二年春天前往长安考中了进士,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次北固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