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所有相遇 都是重逢(第3页)
高适年轻的时候郁郁不得志,跑到长安求功名不得,之后一直过着耕读隐居的生活。
三十多岁参加科举,依然落第,只好又回去种田。虽然这些年他诗名越来越大,可是却没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大丈夫无用武之地。
他想起他的爷爷——高侃,唐高宗时代响当当的猛将,曾经生擒突厥的可汗,屡屡打败突厥与高句丽的军队,沙场悍勇,建功立业。
为何不学学自己的爷爷?高适突然开窍了,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公元747年的春天,高适与老朋友董大久别重逢、短暂相聚,却穷困潦倒到连酒钱都拿不出。
董大也很落寞,原本他是天下闻名的琴师,也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因房琯被贬谪,他不得不随之离开长安。
相聚之时气氛有些压抑。天空中乌云密布,北风萧瑟,大雪纷飞。两个失意之人一起喝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不过,刚找到人生方向的高适并没有绝望悲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掷地有声的鼓励与爽朗,让董大的愁云也一扫而散。
两人分别后不久,高适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来到边疆的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爷爷身上那悍勇雄武的血统在他体内燃烧复苏,屡屡建立战功。
高适咸鱼翻身,平步青云。最终受封渤海县侯,是唐朝独一无二的因军功而封侯的大诗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要在黄鹤楼与我告别远行,在那烟花般美丽的阳春三月顺江而下去扬州。
看着他乘坐的船儿渐行渐远,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下,唯有长江之水滚滚流向天际。
故事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那年,李白大概二十八岁,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四十岁左右,已是声名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孟浩然,两人兴趣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游历月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
孟浩然要走,李白也不能留。尽管内心希望他留下来一起度过春夏秋冬,但就这样吧,在此告别吧,黄鹤楼上喝一杯,然后江湖再见。
“你要去扬州,那是个好地方,烟花三月,扬州正是人间天堂。望着你远去,我独斟独饮,一直望到看不见你的身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王维好友,在家排行老二。
渭城:秦代咸阳古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浥(yì):润湿。
阳关: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
译文
渭城清晨的细雨润湿了飞尘,旅舍四周的柳树焕然一新,越发青翠。
举杯请老友再饮一杯离别之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朋友相伴。
故事
淋过一场晨雨之后的渭城,天气晴朗。驿馆之外,柳树依依不舍地摇晃,想留住故友,可惜分别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