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唐群星(第3页)
这时杜甫带着全家已经躲到鄜州(今陕西富县)避难,一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只身北上投奔,途中被叛军俘虏,押送到了长安。估计叛军也没把杜甫当一回事,看守比较松懈。杜甫逮到机会逃了出来,继续投奔唐肃宗。
唐肃宗见到杜甫如此不惧艰险来投奔,很是感动,立刻封他为左拾遗。官职虽然不大,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可谓重视。
这一年,杜甫四十五岁,在仕途上勉强算是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然而不久之后,好友房琯战败,杜甫因竭力帮房琯说话而得罪了唐肃宗,此后一再被贬。平心而论,从房琯事件可以看出杜甫并不适合从政,因为这次战败从头到尾就是个闹剧加悲剧,房琯的责任无可推卸,杜甫因为私情想帮朋友脱罪,确实不合适。
此后的日子,杜甫越发心灰意冷,内忧外患之下,身体也是多病多灾,据不完全统计,晚年的杜甫患有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疟疾、肺病、失聪、白内障等疾病,消瘦得形容枯槁,能活着已是奇迹。
然而杜甫令人感动的地方也在于此,尽管自己贫病交加、命途多舛,却始终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如果天下人都能过好日子,自己冻死又何妨?!此等胸襟与境界,无愧“诗圣”之名。
四十七岁的时候,杜甫厌倦了朝政腐败,辞官前往僻远的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后来好友严武帮他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让他来定居。于是杜甫带着全家前往四川,在严武手下做参谋,又在朝中领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在成都过了几年还算安稳的时光,随着严武去世,杜甫一家又离开了成都,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治今重庆奉节),买了四十亩果园,全家一起种植劳作,日子倒也有声有色。
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大量传世名作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都出自此时。尽管年迈多病,却始终壮心不已,对大唐和百姓充满热爱与期待。
大历五年(770),杜甫已经五十八岁了,经历了两年的漂泊生活,坐船来到了耒阳,不幸遭遇洪水所困,病情加重去世。
一代诗坛巨星,最终在漂泊的船上停止了漂泊的一生。
纵观杜甫一生,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悲痛的时候占大多数。
然而正是因为那些悲痛,才产生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杜甫,正是沧桑诗人最好的典范。
孟浩然 任性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众所周知,杜甫是李白的头号粉丝,写了十多首诗赞美李白,而李白只是客套地回了两首。
李白最喜欢孟浩然,现存的《李白全集》中,就有五首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可见诗仙对这位大哥的崇拜之情。
这五首分别是《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从诗名可见两人没少在一起痛饮三百杯,携手共遨游。
孟浩然的性格很可爱,想到啥说啥,又常常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所以很容易结交朋友,王维那么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也和他是很好的知己。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新唐书·孟浩然传》
孟浩然比李白和王维大十二岁,出生于唐睿宗永昌元年(689),湖北襄阳人,家里有屋有田,衣食无忧,逍遥自在,有资本。常常“春眠不觉晓”——睡到自然醒,但他是个爱读书、学剑术的富二代。相比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还是幸运的,他的一生没有经历“安史之乱”,又生长在大唐盛世,所以人生中除了想当官没当成,于是游山玩水、隐居山林之外,没什么大的挫折与烦恼。
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常合称“王孟诗派”。因为一辈子没当官,又常常住在山里,所以人称“孟山人”。
早年的孟浩然对当官没兴趣,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挺好的。他的父亲一心希望他考科举出人头地,可他却说“文不为仕”,我学诗词歌赋不是为了当官的。后来他在家听父亲唠叨心烦,就搬到了鹿门山隐居,写了不少关于鹿门山的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在鹿门山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身世可怜的歌女。他非常了解父亲,知道父亲肯定不会允许他娶一位歌女,所以没跟家里商量就直接拜堂成亲,结婚生子了。没想到他父亲也是牛脾气,死活不同意,干脆连儿子都不见了,气得生病去世。
父亲的去世让孟浩然很是愧疚,于是离开了鹿门山,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而四处游走。
孟浩然之后的十几年,一直在沿着长江流域遨游,一路拜访名流权贵,希望可以获得被举荐的机会,完成父亲让他出仕的心愿,然而钱和精力花了不少,却没有什么效果。这让他很受挫,只好又隐居了一段时间,此时他的诗中满是失落。
收获也不是没有,漫游期间,他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好友,比如李白、王昌龄、王维等诗人。
他跟李白一样,不想考科举,希望得到贵人的赏识举荐自己当官。
唐朝有个风气,就是写诗写得好的,隐居隐得有名气的,都能得到朝廷官员的举荐。于是孟浩然两者都尝试了,可都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