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唐群星02(第4页)
就在同一年的冬天,一个灭亡唐王朝的人出生了,那个人的名字,叫朱温。
公元907年,唐昭宣帝禅位于藩镇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唐亡。大唐最终亡于藩镇。
白居易 人得自己成全自己
白居易,他很真实,对待自己的欲望无比坦诚。喜欢钱也好,喜欢美色也好,都坦坦****地写进了诗里。一个对自己欲望极度诚实的人,其实是很有魅力的。
李白仙气飘逸,杜甫忧国忧民,王维、杜牧出身高贵,都跟普通人的生活有距离,而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变化都很接地气,有许多可以引发普通人共鸣的地方。
他的人生很有戏剧性,前期玩了命地出人头地,中期玩了命地为苍生请命,后期却是玩了命地玩。
在他所处的大时代下,他看不惯很多社会弊病,曾经试图改变一些什么,可经过一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努力后,最终过上“穷则独善其身”的闲适生活。
第一阶段:只想赚钱把家养
白居易整个青年时代,一直活在没钱的焦虑中。
小时候,他的父亲官至徐州别驾,尚有能力照顾家人。不过由于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繁,他们所在的河南道徐州一直是重灾区,为了保护家人,父亲将全家都送到了宿州的符离避难,当时白居易十一岁。白父远在外地做官,事务繁忙,难免照顾不到家人的生活,而白母带着白居易兄弟姐妹身在异乡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也许是战乱,也许是生活压力,曾经知书达理的白居易母亲患上了精神疾病,病情发作时甚至会拿着菜刀要砍人,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攻击性,这也让白居易总是感到精神紧张,年少早熟。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哥哥白幼文又去了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当官,白居易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有时候实在生计困难,只能硬着头皮大老远跑去浮梁找大哥讨点生活费,可是大哥也只是个镇上的基层公务员,而且也有家庭要照顾,每次只能从牙缝里挤出一点俸禄和米粮,就匆匆打发了亲弟弟。
这段经历,白居易将之写在了《伤远行赋》中,其中提到“出郊野兮愁予,夫何道路之茫茫……虽则驱征车而遵归路,犹自流乡泪之浪浪”。回来的路上,白居易感到人生道路茫茫,光是为了一家人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不禁一路流泪不止。
此时,白居易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就是希望可以凭借写诗的本领当官,改变家里的生计。为此,天资过人的他比任何人都刻苦勤奋。
在写给一生至交元稹的书信中,白居易提到自己苦学不息的岁月: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与元九书》
说是那时候昼夜读书、写诗,废寝忘食,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甚至读到口舌生疮,手肘都磨出茧子,身体消瘦、形容憔悴、头发变白、牙齿掉落,眼睛看东西像是有无数飞蝇在眼前……
所以若是有人称呼白居易是“天才”,他肯定不高兴,哪有什么天才,他不过是把别人吃喝玩乐的时间都用在了苦学上。
由于家庭的重担在肩,白居易始终没法安心去参加科举。
尽管他十六岁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的千古名诗,惊艳了当时的诗坛大佬顾况,早已才名在外,可他第一次应进士试的时候,已经二十七岁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感慨京城不愧是京城,物价高,房租贵,他根本无心游赏长安,只是更加认真地备考,希望可以一举中第。
白居易的考运不错,果然一次就中了。据说那一年的录取比例格外低,大概每一百人才入选一个进士,更让白居易骄傲的是,他是那一年十七位进士中年纪最小的。他太高兴了,忍不住在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中了进士,不代表马上能当官,还要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两年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又是一次考过。
白居易兴奋了没多久,就发现还要等候三年才有当官的机会,无奈长叹一声,又离开长安回去照顾母亲了。
当时白母和白居易一起住在洛阳郊外,弟弟、妹妹住在白氏一族的聚集地下邽,哥哥还在浮梁,河南军阀作乱,导致粮道受阻,关内饥饿,日子越发苦不堪言。这些经历他都写在了《望月有感》中。
三年后,白居易终于有了第一份有编制的工作——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按现在的话说,类似于出版局的高级审核员,专门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校对修订,工作还算清闲,然而工资不高。
这让满心以为考取功名就能有钱养家买房的白居易很失望,他把失望也写进了诗里: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黾勉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