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大唐群星(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生起起伏伏,李白也早就看开了。本以为此去流放必然回不来,谁知道在流放到白帝城的时候,居然收到了朝廷的特赦令。李白欣喜若狂,赶紧从白帝城返还,一天不到就来到了江陵,途中写下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之后的几年,李白一直在江南漂泊,由于战乱的关系,他变得穷困潦倒,从前一掷千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恍如前世旧梦。不得已,只好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一年后,即宝应元年(762),李白病重,他预感大限将至,最后一次喝了个痛快。

这一生,如梦幻泡影,一场盛唐的诗歌幻梦,落幕了。

从此世上无诗仙,人间不复有李白。

《旧唐书》对李白的死,只记载了一句话:“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杜甫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文章憎命达”这五个字,太符合杜甫的一生了。

杜甫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小小年纪的他被寄养在了姑母家。姑母家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在此丰衣足食、不愁吃喝。他打小就聪明,读书又刻苦,七岁能写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得到很多长辈的欣赏。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基本处于盛唐时代,整个人也是意气风发,满怀雄心壮志。

二十岁的时候,杜甫前往吴越之地漫游,一玩儿就是两三年。随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当时的杜甫并没有很失落,觉得以自己的才华,以后有的是机会当官。

当时杜甫父亲在兖州当司马,杜甫就到兖州一带生活。

杜甫像他的偶像李白一样,旅游、交友、饮美酒,过着“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这期间他写下名篇《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就是杜甫这个时期的自信与**。

天宝三年(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两位盛唐的大诗人一见如故,相逢恨晚,酒逢知己千杯少。更是结伴遨游,踏遍青山,一路结交志同道合之人。其间还遇到了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三人组队,继续高歌继续喝。这段时间是杜甫最快乐的日子。

杜甫写了不少表达对李白崇拜之情的诗: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天宝四年(745)秋,李白和杜甫在兖州分别,李白继续漫游,杜甫前往长安求取功名,两人从此分别,余生再也没有见过面。这之后,杜甫迎来了命途多舛的人生下半场。

天宝六年(747),三十五岁的杜甫参加唐玄宗举办的临时科举,结果因为奸臣李林甫的一系列令人作呕的操作,那一届竟然一个人都没有入选。

心目中神圣公正的朝廷,竟然会搞这么一出闹剧,给了有心报国的杜甫一记沉重的打击。

更糟糕的是,父亲过世令他从此缺乏经济来源,杜甫的日子越来越窘迫。只能靠给贵族写诗赚些饭钱,据说他曾经摆摊卖药。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其间得到过一个县尉官职,但杜甫不愿意做这种小官。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右卫率府兵胄曹参军(负责看守兵器装备)。这些小官的俸禄不足以支付一家人的开支,杜甫每天都在为家里的生计担忧。当初到处旅游的公子哥,如今成了天天要愁下顿饭的中年大叔。最艰难的时候,小儿子活活饿死了。

这一杜甫人生中最悲剧的时段,使他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不易、权贵的奢靡自私。悲天悯人的一代诗圣从苦难中诞生了。

杜甫为百姓发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与“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反映了老百姓在各种压迫与剥削之下饱受煎熬、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这让我们后世人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大唐,原来所谓的盛世,只是权贵的盛世,供养着盛世的底层百姓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放下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到了天下人的生活不易。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的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促逃往成都,随后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