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路的尽头是故乡(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谁家的玉笛暗自吹出美妙的乐声,散入春风之中飘满整个洛阳城。

夜深难眠听到《折杨柳》的曲调,有谁会不生起思念故乡的忧愁?

故事

在外漂泊的青年李白客居在洛阳的一处客栈,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想心事:是在首都再拼一拼,还是回老家继承家产?

忽然听到玉笛声,暗自飘**在夜空。仔细一听,吹的还是表达离别思乡之情的《折杨柳》,这下戳到了李白的痛点,深夜里,本来就容易脆弱敏感,越发思念家乡:

离开老家不少年,还没闯出名堂。现在不上不下的,回到老家更尴尬。不如再搏一搏,说不定闯出一个名垂千古。

他没有想到的是,让他名垂千古的,不是朝堂之上的功名,恰恰是这些漂泊路上显露真性情的诗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偶然随感而发所写。

无改:没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鬓角的头发。

衰:稀疏,衰减。

译文

年轻时离开家乡一把年纪才回来,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只是双鬓的毛发已经疏落。

家乡的小孩子见了我并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故事

贺知章可能算得上唐朝最幸运的诗人了。

他出生在贞观之治后的第十年,正是大唐发展的好时期。家境殷实,他又自小就有诗名。三十六岁离开家乡越州永兴(今天浙江杭州萧山区)进京赶考,一举便高中。

之后贺知章顺利得到第一份工作——“国子四门博士”,相当于国立长安大学的讲师。他人生顺遂,心态也积极向上,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七年。他从不懈怠,爱岗敬业,每天上班埋头工作,下班快乐地搞文艺。性格又好,是文人圈人人都爱戴的老大哥。

贺知章在长安惬意地生活了五十年,如今告老还乡,唐玄宗亲自写诗为他送行,皇太子率百官饯行,这份殊荣在唐朝可是独一份。

回到家乡的贺知章,已是风烛残年,写下这首《回乡偶书》,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一生到此,可谓圆满。

李白听闻消息,回忆起某年长安初相见,贺大哥摘下贵重的金龟饰品换酒招待他,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怀念这位志趣相投的忘年之交。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坐落于长江南岸,故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

辛渐:王昌龄的诗友,本身名气不显,身世不详。

连江:雨水与江水连成一片。

吴:今江苏以南、浙江以北的区域,因春秋时吴国和三国时东吴而称为吴地。

平明:天亮后。

楚山:长江以南也可称为楚地,楚地的山。

冰心:如冰一般纯洁干净的内心。

玉壶:美玉制成的壶,比喻高洁的胸怀与情操。

译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