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唐群星(第1页)
第十章 大唐群星
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是盛唐最好的名片。
电影《妖猫传》借着杨贵妃的口夸道:“大唐有你,才是真的了不起。”
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李白,不知会失去多少浪漫主义情怀!
唯有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才能让李白释放最真挚的情感,留下诸多千古名篇。
李白一生,活得像个少年郎。
超级富二代,生活无忧。一生如同一个游侠,仗剑浪迹天涯,饮酒写下诗篇,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那叫一个红尘做伴,潇潇洒洒。
李白,字太白,出生于公元701年。
他的祖籍虽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相传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幼年的时候,随父亲来到巴蜀之地的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与青少年时光。他的个性中既有西域的豪迈洒脱,又有巴蜀的自由自在。
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按照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所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意思是,他从小博览群书,记忆力又好,妥妥的学霸。
不仅读书好,而且武功也不赖,尤其是剑术,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曾手刃数人”。诗人会剑术,谁也挡不住。
开元十二年(724),二十四岁的李白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呼唤,想要去看看世界有多大,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踏上了游历天下的旅程。
他先后去了成都、峨眉山、会稽、扬州、汝州,两年后到达安州,并在安州结识了孟浩然。李白很亲近这位年长一轮(十二岁),同样属牛的老大哥。
有诗为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赠孟浩然》
孟浩然还给李白介绍了对象,就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成亲之后,李白在安陆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十年。其间他多次拜访长安的权贵,想通过被举荐的方式当官,实现政治抱负。虽然长安的权贵们对李白的诗很是欣赏,但是对于让他做官一事,大家一致地表示需要再商量。这可把李白郁闷坏了,常常在长安的酒肆“举杯销愁愁更愁”,只好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爱饮酒,又生性潇洒、仗义疏财,一路游历,朋友遍天下,自然有不少人帮他宣传。一来二去,就认识了贺知章。
作为盛唐诗坛当仁不让的老大哥,贺知章非常爱才,喜欢提携后辈。他看过李白的《蜀道难》,大呼这是个“谪仙人”,不在乎李白比他小四十多岁,欣然结交,相谈甚欢。
有一天,俩人喝得尽兴了才发现都没带买酒钱,贺知章二话不说,解下代表官品身份的金龟,换取美酒佳肴招待李白,留下了“金龟换美酒”的美谈。
通过贺知章的举荐,李白终于如愿,见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成为宫中供奉翰林。这一年,李白四十一岁。
所谓供奉翰林,其实没有官品,相当于现在有编制的艺术家。李白的主要职责,是在皇帝高兴的时候写诗文记录愉快的宴席氛围。这种工作李白虽然干得不错,其实内心不是很乐意。他总觉得自己有政治才能,想要一展抱负治国平天下,只是得不到机会施展。
由于放浪不羁,李白经常得罪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渐渐地,他在宫中混不下去了,最终被皇帝“赐金放还”,意思是,给你点钱,爱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吧,宫中和朝廷不适合你。
李白回想当初奉诏入京,曾春风得意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时过境迁,竟被赐金放还,他心灰意冷,又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性情中人,毫不掩饰喜怒哀乐。
天宝三年(744),李白离开长安,来到东都洛阳,遇到了“诗圣”杜甫。两位大唐传奇诗人,终于见面了。此时的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年轻的杜甫对于李白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犹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写下不少表达倾慕的诗篇。
与杜甫分别之后,李白去了长安城内的紫极宫,授了道箓,正式成了一名道士,算是完成了他一直以来求仙访道的心愿。
之后的日子,李白又像年轻时一样,游历山河大地,遍交四方友人。
李白的第一段婚姻是入赘许家,妻子许氏病逝后,李白过得不痛快,就带着儿女离开了安陆,移居山东。
山东是李白家族主要的定居地,他在堂弟的介绍下,娶了当地一位姓刘的女子为妻。
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家带口往南逃难。
三年后,李白只身提剑前往永王军营,表达了要为国立功的情怀(也有说是永王胁迫的)。总之,因为在永王李璘的幕府做事,在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一系列政治权力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到牵连入狱,后被长流夜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