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坦坦荡荡 历遍风和浪(第7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凤阙:汉代宫阙名,用以指代皇宫或朝廷。

龙城: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这里借指匈奴要塞。

百夫长:军队官职。统率百人的军帅,是武官中最卑微的职位。

译文

烽火将边疆战事告急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将士们的内心自然无法平静。

将军拿到兵符离开皇宫前往边疆,精锐铁骑出击围攻敌人要塞。

漫天大雪遮挡了军旗的颜色,狂风大作夹杂着战斗的鼓声。

我宁可做一个军队的百夫长,也胜过当一个没有用的书生。

故事

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从小就是神童,十一岁就入选弘文馆,一待就是十六年。

弘文馆是个什么地方呢?类似于大唐图书馆、大唐文学院,一般进来的都是贵族子弟,从弘文馆出来就是朝廷官员,前途无量。

杨炯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他直到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心中郁闷。他很羡慕自己的学长裴行俭。

裴行俭是大唐名将榜上排得上号的人物,文武全才,尤其擅长书法,人称“儒将之雄”。裴行俭起初也是弘文馆的书生,因为反对武则天被贬到西域,结果在边疆屡立奇功,并让西域各国心服口服,最终全部归附了大唐。

对于这样的学长、这样的经历,杨炯心向往之。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大唐边境遭到侵犯。裴行俭奉命出师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实际上,裴行俭见过杨炯,据说他会相面,并给出了杨炯官运不佳、福禄短浅的评价。

后来杨炯的命运确实如此,真是造化弄人。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问边:到边塞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居延: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境。

征蓬:风中飘**的枯蓬草,诗人王维的自我比喻。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都护:官名,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这里指统帅。

译文

乘坐一辆车出使边关慰问将士,途经西域各个属国过了居延城。

我如飘**的蓬草般来到边疆,北归的大雁也回到了西域的天空。

大漠之上一缕孤烟升起直上九霄,黄河边上的黄昏落日显得格外圆。

来到萧关的时候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唐军的都护已经到了燕然山。

故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慰问边疆将士,并任他为河西节度使判官,让他在边疆发光发热。

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心中却知道这是朝廷看他不顺眼,才找这个理由把他放逐,心里那个苦涩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