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博弈描述 真正的入门在这里(第1页)
第10章 博弈描述:真正的入门在这里
本章我们要一起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描述一种博弈关系。这里真的要再次感谢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谢林,他让我们学会了一种建模的好方法。
在本章中,我们用博弈论的模型分析方法来描述两种博弈关系,一种是绑架博弈,另一种是皇帝和功臣的博弈。
绑架博弈
1。现实中的绑架
绑架既是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刑事犯罪,也是很多警匪片中的常用情节。在绑架博弈中,被绑架人的家属经常会面临两个问题:(1)要不要支付赎金;(2)要不要报警。
香港在1997年回归之前,富豪经常被绑架。比较著名的是龚如心的丈夫王德辉,他先后被绑架了两次。第一次支付了1100万美元赎金之后,被放了回来;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在支付了6000万美元赎金之后,他惨遭撕票,尸体被扔进大海,再也找不回来了。
除了王德辉,另一著名绑票对象就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钜,绑架他的人就是世纪悍匪张子强。1996年5月23日下午6点左右,李泽钜从公司下班回家。张子强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单行道上精心设下了埋伏。劫持成功后,直接上门向李嘉诚要赎金。
张子强的要价是20亿港元!全部现金,不要新钞。经过讨价还价,双方最后商定的赎金是10。38亿港元。拿到所有现金后,张子强对李泽钜说:“你老爸讲信用,钱我们已经拿到了。所以我们也讲信用,今天晚上我们就放你走。”张子强最后分到了3。6亿港元现金,因为他是老大,拿到的份额最多。(1)
以上案例多少会让人们心生疑惑,在人们所看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很少有绑匪绑架成功获得赎金的桥段。对此,不妨从博弈的角度来进行模型分析。
试想,一个歹徒绑架了你的孩子,威胁你如果不付赎金的话就把孩子杀死,你怎么办?如果能够把孩子赎回来,你自然愿意付赎金。可是你也非常担心歹徒拿了赎金后,出于不留后患的考虑,还是会把你的孩子杀死,从而让你落得个人财两空的悲惨结局。
2。建立绑架博弈模型
建立一个绑架博弈的分析模型。
第一步:选定参与人,你和绑匪;
第二步:选定策略,有两个策略可供你选择,付赎金和不付赎金,绑匪也有两个策略,即释放人质或杀死人质;
第三步:罗列结局,这里一共有四个结局,不付赎金放人,付赎金放人,不付赎金撕票,付赎金撕票;
第四步:衡量(或比较)损益。
先衡量你的损益,把刚才提到的四种可能结局,按照损益的大小先排序,再赋值。一般而言,对你来说,四种结果的偏好排序从高到低分别是:不付赎金放人>付赎金放人>不付赎金撕票>付赎金撕票。排序后再进行赋值,对于每种结果给予一个具体的分数。你可以这样赋值:
(1)你不付赎金,绑匪放人,得4分;
(2)你付了赎金,绑匪放人,得3分;
(3)你不付赎金,绑匪撕票,得2分;
(4)你付了赎金,绑匪撕票,得1分。
需要提醒你的是,排序很重要,具体怎么赋值不重要。对刚才的四种结果,你也可以分别给予10倍的赋值:40、30、20、10。如果你觉得四种情况对你来说都是损失,而不是收益,认为不应该用正数来赋值,而是要用负数来赋值,也是可以的。
(1)你不付赎金,绑匪放人,得-1分(虚惊一场);
(2)你付了赎金,绑匪放人,得-2分(破财消灾);
(3)你不付赎金,绑匪撕票,得-3分(丧子之痛);
(4)你付了赎金,绑匪撕票,得-4分(人财两空)。
不过,在后面的分析中,我还是决定用正数来赋值,方便你找到纳什均衡。
赋值完成后,接下来分析绑匪。绑匪面对刚才的四种情况,他的排序又会是什么呢?此时,你需要对绑匪的偏好顺序进行判断。依据不同的偏好排序结果,可以把绑匪分成三种类型,即残存良知型、残暴型和金钱至上型。
3。绑架博弈模型分析
第一种,残存良知型。绑匪以得到赎金为目的,如果真得不到赎金,也愿意释放人质。这种绑匪对四种结果从高到低的排序是:付赎金放人>不付赎金放人>付赎金撕票>不付赎金撕票。具体的赋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