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策略探究 让你学会有备无患(第2页)
一般来说,策略依托四个相关的认知要素:多种多样的知识与经验,丰富和全面的想象力,出奇甚至超强的联系构建能力,在现实条件下梳理与过滤策略可操作性的能力。如果把博弈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比拼,那么运筹帷幄的能力决定了千里之外的胜负!
给大家分享一件我的事情。2017年的某一天,我上午在上海上课,下午要回杭州上课,这意味着中午要从上海赶回杭州。我清晰地记得,在赶往上海虹桥火车站的出租车上,我一边查火车班次信息,一边想万一我要坐的那趟高铁晚点了怎么办,为此我特地查了临近时间的高铁车次。等我到了火车站,我购买的那趟高铁还真就晚点了(有一种心想事成的感觉),当时的我迅速赶到另外一趟高铁的入口,在火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及时坐上了那趟高铁。我上车后刚坐下,火车就启动了。记得当时我心里很感慨,多亏自己是教博弈论的老师,一直铭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个案分析
前文对策略这个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接下去,通过两个具体的案例,对策略这个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两个案例,一个发生在2017年的宁波,另一个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
1。宁波老虎咬人事件
2017年的大年初二,张某带着妻子、孩子和一对朋友夫妇一起到动物园玩。两个女人和两个孩子都买了票,张某与朋友则逃票翻墙进入园内,离他们最近的就是老虎散放区。他朋友胆小,没敢进去。但张某看见全副武装的饲养员在喂老虎时,老虎很温驯地乖乖吃着东西,于是他判定那里应该不危险,就进入了老虎区。
动物园工作人员看见张某后,警告他马上出去,由于人命关天,工作人员是直接呵斥的。游客看见老虎区里面出现了饲养员和游客就纷纷上前围观,游客的惊呼声加上工作人员的呵斥声,多多少少惊扰了老虎。老虎开始有点反应了,其中一只老虎啸了一声,张某明显被吓了一跳,想逃跑,老虎有站起来的趋势,饲养员放弃饲养,用一个明显的危险防范措施,把肉往老虎头上晃了几下,并开始慢慢往后退,老虎被安抚住了,趴下来继续吃东西。工作人员示意张某赶快离开。张某也听从工作人员的指示离开了老虎区。
突然,所有人都看不懂的一幕出现了。张某突然停了下来并似乎在找什么东西。后来证实他是在找手机,看见手机丢在了里面,他直接返回老虎区,再次走了进去。
这时围观者的惊叫直接惊扰了老虎,老虎又开始躁动起来,两只老虎开始向他走去,他有点不敢往前走了,停了下来。老虎这时候也停下来看着他。他一看老虎不动了,可能觉得动物园的老虎没什么血性吧(相信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快步跑向手机,捡到手机后又快速往回跑。看到张某在跑,老虎就开始追他,游客们也开始尖叫起来。
没跑两步,不知是因为腿软,还是因为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张某直接摔倒在地。此刻,一只老虎直接跑过来咬住了他的头,张某被老虎咬得非常痛苦,挣扎了几下,用手使劲敲地。特勤跟警察赶过来之后,采用的放鞭炮和喷水等措施对老虎根本不起作用,最后直接射杀了老虎。游客们眼睁睁地看着张某满身鲜血,被老虎咬死。(2)
这件事发生后,网友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怪张某不该逃票,有的怪动物园门票太贵,有的则十分同情被射杀的老虎,也有的指责动物园处置不当。
从后续的报道看,动物园工作人员也替自己的做法进行了辩解,声称在紧急情况发生后,采取了用食物诱导、鞭炮驱赶、用高压水枪把人和动物隔离等相关措施。遗憾的是这三种措施都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园方最终决定射杀老虎,解救被困男子。只可惜解救出来的时候,张某已经死亡。
我想从策略的角度做个分析:
第一,每个人都有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必须建立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在火灾、地震、车祸中,尽快离开危险源,保证人身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死者张某因为一部手机丢了性命,让人非常惋惜。
第二,动物园虽然有应急预案,但不够完善。无论是食物诱导、鞭炮驱赶还是用高压水枪把人和动物隔离,这三种防范措施应该是在老虎还没有咬住人的情况下使用,而不是在老虎已经咬住人的时候使用。一旦老虎咬住人了,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用麻醉枪射击。毕竟一个好的应急预案首先需要有一个完整又清晰的信息分类,不能有遗漏。园方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把两种不同的信息状态加以明确区分:一种是老虎还没咬住人,另一种是老虎已经咬住人了。
2。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后,因备课需要,我上网查找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我国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最早是1991年颁布的,后来分别于1996年、2000年和2005年进行了3次修订。我当时查看的是2005年修订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我国对地震灾害事件进行了四个等级的区分,分别是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较大地震灾害、一般地震灾害。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个地震应急预案过于简陋,不足以应对汶川地震这样的超强大地震。汶川地震4年后,2012年8月28日,我国进行了第四次《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2012年的新版本和2005年的版本相比,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重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细化了地震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
二是对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组成与职责进行了重要修订,增加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相关设置;
三是具体规定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下设10个工作组;
四是规定了统一的地震应急四级响应机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四级响应中的应急职责与相互关系;
五是确定了11项地震应急措施,并对各项应急措施的内容做出具体规定。
如果下次再修订《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我希望能在目前的灾害分级基础上增加一个更高等级的分类,如“极度重大”或“超级重大”的分级,划分标准可以设定在造成3000人(或3万人)以上死亡。在我看来,我国把死亡300人以上的地震全部归类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多少有点不合理。死亡300人以上的地震和死亡3000人以上,甚至3万人以上的地震相比,所耗费的救援力量和物资差别很大,不应该被视同一个等级的地震灾害。因此,我觉得增加一个更高等级的分类会更有利于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
总之,地震预案的目的只有一个:地震发生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有效的行动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财产和生命损失。这才是策略的作用之所在。
本章小结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懂得了越来越多的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3。策略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完整性、多样性和不可观察性。
4。好的应急预案包括四要素:明确的信息分类、责任到人、措施具体、时效性。
5。一个参与者最好的状态是: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见招拆招。
考考你
本章给你出两个思考题。
1。我一直清晰地记得,2015年5月24日晚,我的一个在国外工作的学生发微信给我:“纳什走了。”后来从网上看到了纳什夫妇出车祸不幸身亡的消息。从警方公布的信息得知,纳什夫妇乘车时没有系安全带。我想问的是,你平时坐车系安全带吗?怎样才能让自己养成一上车就系安全带的习惯?
2。现代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手机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这也意味着,一旦手机遗失所带来的损失也变得越来越大。请问你出差时,会携带两个手机吗?一旦手机丢失了,你怎么办?是临时再想,还是提前想好解决方案?
(1) 2007年8月3日,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正在调养中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并祝贺季老96岁寿辰。当时温总理说:“我喜欢看您的散文,讲的都是真心话。您说自己一生有两个优点:一是出身贫寒,一生刻苦;二是讲真话。对吧?”季老回答:“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 这件事发生后,不仅报纸、网络对此做了报道,现场的游客也在自媒体上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本书中所描述的事件经过是综合了各种信息后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