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博弈描述 真正的入门在这里(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你付了赎金,绑匪放人,得4分;

(2)你不付赎金,绑匪放人,得3分;

(3)你付了赎金,绑匪撕票,得2分;

(4)你不付赎金,绑匪撕票,得1分。

借助于谢林提供的田字矩阵表达式,我们把四种结果及双方的损益都放在了表10。1中。表中左边的数字代表的是你的损益,右边的数字代表的是绑匪的损益。我们以后的模型分析都采用这种表达方式。

表10。1 残存良知型绑架博弈

比较表10。1中四种结局的损益状况,你会发现,无论你是否付赎金,绑匪都会释放人质。因此,你不付赎金,绑匪释放人,就会成为这个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

第二种,残暴型。对于这种绑匪,无论你是否支付赎金,都会选择撕票。具体的赋值是:

(1)你付了赎金,绑匪撕票,得4分;

(2)你付了赎金,绑匪放人,得3分;

(3)你不付赎金,绑匪撕票,得2分;

(4)你不付赎金,绑匪放人,得1分。

依据前面介绍过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建立起第二种绑架博弈模型,并称之为“残暴型绑架博弈”(见表10。2)。

表10。2 残暴型绑架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你会发现,无论你是否付赎金,绑匪都会撕票,因此你不付赎金,绑匪撕票,就会成为这个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

第三种,金钱至上型。绑匪的目标是讹诈赎金,如果你给钱,他就放人,以免杀人后一旦被抓罪加一等。如果你不给钱,他会选择撕票,以确保以后还能讹诈到赎金。试想,如果你不付钱,绑匪也放人,以后他撕票的威胁就变得不可信了。具体的赋值是:

(1)你付了赎金,绑匪放人,得4分;

(2)你付了赎金,绑匪撕票,得3分;

(3)你不付赎金,绑匪撕票,得2分;

(4)你不付赎金,绑匪放人,得1分。

依据同样的方法,可以建立起第三种绑架博弈模型,并称之为“金钱至上型绑架博弈”(见表10。3)。

表10。3 金钱至上型绑架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博弈的均衡结果是:你不付赎金,绑匪撕票。

在此,你可能会问:面对一个金钱至上的绑匪,你付赎金、绑匪放人不是比你不付赎金、绑匪撕票的结果更好吗?为什么不去选择这个更好的结果呢?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你身上!

因为,我们一开始设定你对结果的偏好顺序:不付赎金放人>付赎金放人>不付赎金撕票>付赎金撕票。也就是说,在你看来,不管绑匪是放人还是不放人,你都认为不付赎金比付赎金好。这个道理一般而言也确实是对的,如果绑匪选择放人,你自然不愿意付赎金。如果绑匪选择撕票,你同样不愿意付赎金。问题是,如果每个家人都是这么想的,就不可能出现龚如心和李嘉诚花钱赎人的事情了。我们又怎么去理解这种现象呢?

要想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就需要改变参与者的偏好排序以及对应的损益结果(支付函数)。现在假设一种新的情况,如果对你来说,无论绑匪是选择放人还是撕票都愿意支付赎金。那么,碰到残存良知型或金钱至上型的绑匪,均衡结果是你付赎金,绑匪放人,如李泽钜绑票案,王德辉第一次绑票案;碰到残暴型绑匪的均衡结果是你付赎金,绑匪撕票,如王德辉第二次绑票案。表10。4、表10。5、表10。6给出了相应的博弈模型。

表10。4 残存良知型绑匪博弈(2)

表10。5 残暴型绑匪博弈(2)

表10。6 金钱至上型绑匪博弈(2)

在绑匪撕票或释放人质的条件下,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付赎金比不付赎金好?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赎金对其而言只占总财产的很少一部分,他们对这点钱不在乎;

(2)在对方释放人质的情况下,如果不付赎金,担心歹徒下次会继续绑架人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