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部 当90后成为职场下属(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部 当90后成为职场下属

01 90后,他们来了

面对90后,企业束手无策

在一家创业公司担任财务主管的金课长(1981年生)对新入职的财务部郑姓职员(1992年生)很不满意。郑姓职员几乎每天踩着上班时间8点30分到公司,金课长特意找到他,并且嘱咐说,8点30分不是上班的时间,而是开始工作的时间,今后至少要早来10分钟,这是基本的礼仪。对方听到这番话后做出的回答让金课长目瞪口呆。

“来早了又不多给钱,我为什么要比规定的时间来得更早呢?如果早来10分钟比较有礼貌,那么我可不可以在下班前10分钟就关掉电脑,然后在公司门口等着下班呢?”

90后所在的企业中经常出现这种矛盾,公司内部的匿名留言板也不断能看到这类苦恼的留言。事实上,这只是企业内部爆发的众多代际矛盾中的一个例子。很多企业从2012年起已经开始大量招聘90后员工,但目前很少有企业出台专门的政策对待90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虽然知道90后和老一代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但要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要么还没有确切把握个中原因。但是,问题已经开始出现。

摆在企业面前的最大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即如何引导职场新人迅速融入组织,同时创造出他们独有的价值。代际差异所引发的管理方式的变化将比管理80后的时候更为显著。如果必须接纳90后,那就应该认真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对一个组织来说,“人事即万事”。一个组织要想达到创造最大价值的目的并具备竞争力,就必须确保能够创造价值的人各就各位。不管是经营战略、技术还是系统,都离不开人才。因为制定战略靠人,实行战略也要靠人,这也是任何组织都强调人才重要性的原因所在。可以这样说,商业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如何用人。今后商业战场上的主力军就是90后,因此,往后商业的成败将取决于是否了解和如何运用他们。

权力已经从企业手中转移到个人身上

现在,企业必须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权力已经从企业手中转移到了个人身上。与以往不同的是,目前,有才能的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用来要求企业满足个人的要求和期望。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对于需要从一个崭新的群体中物色最佳人才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题。因为要想获得各方面都优秀的员工,需要比以前更加努力。彼得·卡佩里(PeterCappelli)在1999年发行的《职场新契约关系》(TheWork)一书中这样说过:

“长期的契约关系和长期的奉献承诺明显已经被打破,但雇主们无法操控新的契约关系,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从雇员那里收回合同关系的控制力和责任,因而处于尴尬境地。”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优秀的人才管理是竞争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吸引、开发和激活人才的企业才能充分获得稀缺资源,让成果加倍。

面对人才大战,企业要采用更强有力、更复杂的人才管理方式。今后10年间,新型人才管理领域将取得不亚于20世纪60年代营销领域的进步,以及80年代品质管理领域的进步。必须明白,我们已经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和评价眼前的这一代年轻人了,新型的人才管理方式势在必行。

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仅靠有能力的人才还不够,还应该树立长远目标,提出并实行正确的战略和企划。同时,鼓励、整顿全员力量,争取集体成果最大化。

中国的马云:“要相信年轻人!”

马云,1964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从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书。1992年,28岁的马云成立了杭州第一家翻译公司——海博翻译社,它在后来成长为杭州最大的翻译公司。1995年,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直觉告诉他,互联网在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可能和无限的价值。回国后,他立刻着手创办中国首个商务信息网站“中国黄页”(aYellowPage),虽然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但几年后他创建的阿里巴巴可谓举世瞩目。1

2015年,阿里巴巴创下了网络总交易量3980亿美元的纪录,远远超过了2256亿美元的亚马逊。阿里巴巴独占了全球电子商务市场26%的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购物平台。根据2017年的《福布斯》调查,马云的资产约达43兆韩元(1),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富豪。

马云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中国和网络商业的未来以及对年青一代的信任。他说:“阿里巴巴是一家在信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公司。”“SARS(非典)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信心。但是阿里的年轻人相信10年以后的中国会更好,10年以后电子商务会在中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马云还说:“在开始创业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有人会给素不相识的人寄钱,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地方买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但是现在,人们互相信任,淘宝上一天能达成几千万次的交易,这说明其中有着几千万次的信任。”2

2014年9月19日,商业界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事件。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天股价就开始暴涨,市价总额位居第二位(231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谷歌(4061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值得关注的是,在如此历史性的上市活动中,敲响交易大钟的并不是马云,而是来自阿里生态系统的8名用户,马云希望把这个光荣的舞台让给年轻人。他在2019年主动辞去董事局主席时也曾表示:“相信未来,就要相信年轻人!”

似乎是为了证明这种信念,马云向来善于通过各种人事制度来鼓励沟通和横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认为网络时代需要年轻的感觉,因此将高管人员的年龄段一直维持在30~40岁。在阿里巴巴集团的管理层中,70后占45%,80后占52%,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出生于1972年,此外,60后仅占3%。关于中国的80后和90后等新生代,他曾说:“很多人都说80后不行,90后不行,这个世界上孩子们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他们没有出问题,是我们出问题了。80后、90后既然承载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就要相信和支持他们。”另外,阿里巴巴从创业初期的2003年开始,坚持为所有岗位接班人提供研修活动,且人事评价中包含了“团队合作”和“价值观”两项,这是为了防止员工因侧重于销售、营业利润等经营成果而难以融入组织文化的情况发生。3

各国企业家:企业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

对新生代持肯定态度的并非只有马云。不少活跃在中国一线的企业家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人。中国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这样评价90后:“90后的自我意识很强,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关注自我,因此极富创意和革新精神,他们那惊人的想象力往往是外部力量难以约束的。”曾担任全球企业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的保罗·加斯帕里尼(PaoloGasparrini)也说过:“(最近的年轻人)创新性很强,而且非常坦率。他们能够非常认真地完成一个业务。”

当然,并不是只有中国重视新生代。1999年,被称为世界首富的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通过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ion)设立了盖茨千年奖学金计划(TheGatesMillenniumSchram),每年给超过1000名学生提供资助,以致力于发掘和培养年轻领袖。盖茨对于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实现梦想的优秀学生感到非常遗憾,为发掘和援助这些能够开拓美国未来的人才,他成立了基金会,捐款10多亿美元,还积极为此进行筹资。

众所周知,盖茨非常关注千禧一代。2018年,他在推特上说:“千禧一代渴望改变世界。”他还说,虽然这些年轻人经常被嘲弄懒惰,对细节狂热,但他们渴望变化,且拥有强大的变化力量,我们应该为他们加油。4

脸书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本身便是千禧一代。在哈佛大学2017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扎克伯格回到母校做了演讲,他说:“我们都是千禧一代,我在这里想要告诉你们的是,找到使命感还不够。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创造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他还说,千禧一代应该超越自己,帮助全世界所有人创造使命感意识,建立全球性社区。

但是,韩国国内企业的经营者是否真正关心新生代呢?他们真的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吗?包括经营者在内的年长管理者们并没有太把年轻人当回事。相反,有时他们还会刻意回避问题。现在,是时候好好反思一下了。毕竟管理好新生代下属的出发点只能是深层的理解和信任。

政府引导年轻人到中小企业就业

让我们先冷静地审视一下目前的就业现实吧。首先,虽然韩国的个体经营者非常多,但大部分就业人员是在公司拿工资的工薪阶层。以2017年为准,在2672万名就业人员中,75%属于雇佣劳动者,而且其中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工作。2015年,韩国中小企业约有360万家,占所有经济实体的99。9%。也就是说,韩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总数为1513万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0。2%。5当然,这是以企业数量为基准进行的统计,如果以经济实体为单位进行分析的话,其比重会降到80%出头。6重要的是,无论是哪种统计方式,其结果均表明——大多数人是在中小企业工作。而很多长辈在谈到青年失业问题时总说:“如今的年轻人都希望进大企业。”那么,青年们真的只希望进大企业工作吗?

根据教育部和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2017年12月发布的《2017年大学前途教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就业岗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公务员和教师(23。6%),第二位是公共机关和国企(20。0%),其后的大企业(19。8%)和中小企业(18。6%)所占比重相当。而大专生最希望去的单位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小企业(28。4%),而非大企业(24。6%)(见图2-1)。

图2-1 2017年大学生求职热门职位(所有年级的平均数)7

但是,真正就业以后的情况如何呢?根据韩国经营者总协会发布的“2016年新进员工录用情况调查”,大学毕业的新员工一年内的辞职率为27。7%。也就是说,即使艰难地通过“就业地狱”,一年之内会有14左右的人离开公司。以前流行“李太白”(???,20多岁的人大多数是无业游民)之说,现在则变成了“李退白”(???,20多岁便主动放弃工作的无业游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