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03 90后的第一个特征 简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如果要在20人的KakaoTalk群打出两句以上的话,很容易错过其他人的回复。于是,人们找到了代替快速打字的新工具。

新的通信语言:表情符号和动态图

2010年以前也有“表情符号”(emoti)的说法,但当时的表情符号是用现有的文字组合而成的文字表情。不过,2010年后的表情符号指的是KakaoTalk或LINE等移动聊天应用上免费或付费提供的图形符号。

今天,以KakaoFriends(17)为代表的表情包俨然已成为一种新的聊天语言。如果说以前的人们通过打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则是通过轻触手机屏幕,用表情包加上简单的单词来完成对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哪种表情,以及手机里有多少新出表情,这些都可以成为判断个人品位的依据。

在此情况下,运营商新推出手机服务时,最常见的宣传语便是——“下载该游戏(服务)的用户将免费获得新出表情符号”。对于习惯用表情符号进行交流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最有吸引力,也是最有效的营销策略。

除了聊天表情符号,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通信语言,这就是“??”(删防),它是“????”(防止被删)一词的简称。21世纪初的DSide社区留言板,没有配图的文字通常会被删除。为了防止自己上传的内容被删,很多人便随意添加一张图片后一起上传。后来,“??”(删防)一词用来代指上传至网络上的所有图片。近来,该词的叫法进一步省略,只叫首音“jjal”。

与素材有限的表情符号相比,“jjal”的素材来源和传播性都很广。包括动画片在内的电视节目的屏幕截图、网站及网络社区的回帖等,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制作“jjal”的素材。另外,一个新的“jjal”出现以后,相关的模仿物也会源源不断地被创作出来,而且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

拥有大量“jjal”,并且懂得在适当的时机巧妙运用的人被称为“jjal神”或“jjal主”,往往令很多人羡慕。“jjal”可以由用户自己动手制作,但大多数是通过各种渠道被储存到人们的智能手机中。喜欢到处收集“jjal”的人又称“捡jjal人”。

新生代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通过大段文字进行交流。因此,这个时代比起快速运用文字,适时发送适当的表情包或图片更受欢迎。还有一种动态的图片GIF,又被称为“??”(动图)。能熟练利用动图进行聊天的人就是真正的聊天高手。

“滚压过大,请压缩为三行。”

最近,网上一些论坛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回帖。其中的“??”(滚压)是“?????”(滚动条压力)的缩略语,指的是帖子内容过长,以至于屏幕上的滚动条都变得很薄的意思。这告诉我们,在网上发帖时,如果内容过长,看的人读起来会很累。正因如此,一些内容发布者考虑到读者的感受,不得已发表长篇大论时,会事先打出“滚压警告”的字句,以征得读者谅解。所以,上面说的“请压缩为三行”的完整意思其实应该是——“最好将所有内容压缩成三行”。

不过,如果你认为这是90后懒惰或缺乏理解能力的表现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与现有出版物的线性阅读方式相比,网络帖子属于非线性阅读方式,对于习惯了这种浏览方式的人来说,这种要求不能算作无礼要求。

在非线性阅读时代,期待用户有足够的耐心去阅读长文是不现实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用户知道,阅读长文的这段时间足以通过浏览网络新闻,以及穿插其中的各种链接来获取更多信息。从经济学“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看,没必要对一篇文章投资10分钟以上。

这样的阅读习惯渐渐改变了90后的阅读模式和文化资讯消费方式。首先,网站的F型浏览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2006年,雅各布·尼尔森(JakobNielsen)曾做过一项基于232名用户浏览上千个网站的可读性研究。结果显示,F型是用户浏览内容版块时最常用的扫描浏览模式,即读者会首先从左往右以水平线方向浏览,然后从屏幕最左边垂直往下浏览,从段首句或小标题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或内容,最终形成一个字母F的形状。这是大脑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要迅速做出处理而选择的阅读模式。还有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在阅读网络新闻等内容时,只通过标题来推测其内容,然后通过最下面的回帖浏览其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很多90后就是以这种快速获取大量信息的方式来浏览网页上的内容版块的。

90后的快速信息消费已然形成了一股所谓的“剪报综合征”(gsyndrome),在信息洪流中,他们只关注那些向读者推送重要新闻并进行摘要、节选的频道。脸书信息流(NewsFeed)上充斥着各种摘要推送网页的现象便是一个例子。这意味着,如今的受众更喜欢压缩过的、简短明了的内容。因此,今后一个栏目是否受欢迎,除了要考虑内容因素,内容长短的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手机改变了90后的生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阅读纸质出版物的时间大幅减少,报纸、纸质书籍,无一不是如此。在印刷品、电视、电脑、收音机四种媒体中,印刷品的使用量最少。当然,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里,手机已在全世界得到普及,当时的功能手机(非智能手机)也可以支持上网。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因为不小心按错键而产生巨额流量费的新闻报道,所以,当时用手机上网还是会受到诸多限制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产业和媒体也快速实现了数字化,所有媒体都开始通过网络提供数码产品。报社开始通过网络提供新闻报道,传统产业也试图通过互联网扩张自己的版图,服装和食品等商品也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一些人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通过网上购物进行创业,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人已身家上亿,还有的人通过传统经营模式到互联网经营的转型获得巨大成功,一举成为商业新秀。

但是,这部分人的数量并不多。换句话说,只是某些行业出现了变化,而不是所有行业都经历了危机。被称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报纸等市场虽然缩小了,但并未完全消失。80后的年轻人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在网上冲浪,但他们仍然会买书、订阅杂志。虽然媒体消费逐渐倾向于网络,但他们依然愿意用CD听音乐、用DVD看电影,订购报纸的家庭也没有明显减少。

但自2010年以后,手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逐渐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面貌。从前人们只有坐在可链接网络的电脑前才能上网,但现在已经不需要这样了。可以说,移动手机的主导地位给所有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从2010年起正式迈入20岁门槛的年轻人。

爱尔兰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CharlesHandy)在其著作《大象与跳蚤》(TheElephantandtheFlea)中说:“如果技术变革发生在一个人35岁前,那么会让人觉得很新奇,并能让他们看到新的机遇;但是如果变化发生在35岁以后,那么给这个人带来的可能就是困扰和无奈。”如果将这种变化与2010年以后出现的急剧变化联系起来便可以发现,对70后来说,手机引起的铺天盖地的变化无异于一种灾难;对80后来说是一种挑战;而对90后来说无疑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

通常认为,15到20岁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变化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而90后恰恰是在十几岁的青少年时期和即将步入成年时遇到了“手机”这一新生事物。

失去阅读功能的大脑

据文化体育观光部公布的《2017国民读书实况调查》显示,成年人中,过去一年阅读一本以上纸质书籍(教科书、学习参考书、备考书、杂志、漫画除外)的比例是59。9%。出现“不看书的韩国”这样的说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但2007年成年人的年阅读率尚且为76。7%,而10年后竟然足足下降了16。8个百分点。现在,一般不会有人问“你昨天看什么书了?”,也许问“去年你读了几本书?”更合适。这说明了什么呢?

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Carr)在他的《浅薄》(TheShallows)一书中说:“现在有些人认为读书就像给自己做衣服穿或自己动手宰杀动物一样陈旧过时,甚至被认为是愚蠢的。”书中的乔·奥希亚(JoeO'Shea)曾经是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学生会长,同时也是罗德奖学金的获得者。他说自己从不看书,而是通过谷歌迅速查找相关资料。乔的专业是哲学,他认为通过谷歌的互联网图书搜索工具,只需要1~2分钟就可以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没有必要非要翻阅令人眼花缭乱的书页。他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从第一章一直看到最后一章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样不能有效利用时间,而通过网络可以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在他看来,如果大家都懂得做互联网上“聪明的猎人”,书籍就是没用的东西。

尼古拉斯·卡尔在评价乔的时候说:“他应该不是特例,而是代表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实果真如此吗?2008年,调查咨询公司nGenera发表了关于互联网对年轻人所产生影响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将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6000多名青少年命名为“ion),并对他们进行了采访。研究者认为:“数码产品的使用对青少年了解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在阅读一页文字时,不是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阅读方式,只是东一眼西一眼地只浏览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像这样,新生代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并不仅仅是韩国特有的现象。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凯瑟琳·海尔斯(KatherineHayles)也证实了这一点,她在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PhiBetaKappa)中说过:“已经没有办法再让学生读完一本书了。”随着21世纪的到来,网络成为交际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其应用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至此,我们逐渐脱离了原有的信息获取模式,然后适应了“根据需要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网络特有的机关枪模式”。

90后与老一代不同,他们已经习惯不再从书上寻找信息,有些人甚至不通过网页搜索信息,而是在YouTube或一些社交媒体上寻找需要的东西。但是,YouTube等视频媒体和社交媒体基本上都属于响应式媒体,这意味着观众观看完画面后,需要立即做出反应。尼古拉斯·卡尔认为这种响应式媒体会改变他们的大脑,使他们的想法蒸发掉。当然,我们不能无条件地同意他的所谓“使想法蒸发”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90后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App一族”时代,向非线性思考转变

如果说80后是在青少年时期进入青年时期的过程中接触和熟悉网络的“互联网一族”(WebNative),那么90后就是脱离幼儿期之后便熟悉了网络,进入青年期后便适应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生活的“App一族”(AppNative)。“互联网一族”的80后和“App一族”的90后在思考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小就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24小时保持在线状态的“App一族”需要的是一种柔性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现有的静态、集中的线性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他们需要一种快速获取网络提供的信息,能进行即时查找的非线性思维方式,这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现在,宣告了数码时代到来的“互联网一族”已经黯然退场,新的主导权正移交给势头正旺的“App一族”。也就是说,目前我们正处在开启新的知识、文化历史的重要阶段。

对于“App一族”的90后来说,手机画面比纸张更让他们感到熟悉。他们是不仅在课外时间,而且在学校课堂上也使用平板电脑的第一代人。从纸张到电子屏幕的变化不仅代表着阅读方式的转变,也影响到了人们对文本的专注力。通过台式电脑或手机,用户可以快速搜索各种图书资源,而且可以随意在不同文本之间进行切换。随着这种做法渐渐成为日常,他们对于灵活、快速地处理文本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但对文字的专注力却在慢慢减弱。尤其是搜索引擎通常会提供与我们的检索内容有关联的文本的一部分内容或几个关键词,以引起我们的注意,但这无法让读者从整体上了解文本。因此,仅通过网络检索,往往一叶障目,除了主动进入视野的一枝半叶,无法看到整片森林。

而且,手机屏幕上不仅仅有数字文件,还能将视频、音频、搜索工具、许多应用程序和微件(简称“Widget”)等用户所需的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集中展示。当这些信息汇集在一起,就会妨碍用户集中精力,反复的刺激更会导致人脑思维涣散。还有,用户手机24小时处于网络链接的生态系统中,这让你意识到,你可以随时与某人取得联络,且与其他事物一直处于连接状态,这容易让人对断网产生极大的恐惧。正因如此,如果手机没电或流量不够用时,很多人会感到坐立不安。

对于断网的恐惧是老一代的人们难以理解的事情,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的商机。例如,主要使用功能手机的80后上大学时,去参加MT(18)必带的物品通常是酒和食物等。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们必带的是移动充电器和多用插座,为的就是防止手机没电无法上网。这些现象如今非常常见。最近,饭店和咖啡店等场所的电源插座几乎很难看到有空闲的,经常能看到一些年轻人把智能手机连在插座上,自己蹲在旁边玩手机。

微型小说的出现

在90后长大成人的这个时代,文学也追求“更短、更简单”。这是因为,已经彻底离不开手机和网络的90后的大脑构造已经难以消化现有小说。这时,微型小说出现了。微型小说有多个名字,包括瞬间小说、微小说、微故事、小小说、明信片小说、闪小说等,其中最常见的叫法是“微型小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