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90后的出现(第2页)
在与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的谈话中,意大利出版社编辑里卡多·马泽奥(Riazzeo)使用了“恐童”(Paedophobia)一词。3与其说“恐童”一词表达的是对年轻人的恐惧,不如说是在个人生存困难的情况下,社会已无暇顾及他们。同样是在这次谈话中,鲍曼指出,大家对年轻人的这种恐惧“将成为年青一代被视为某种社会负担的开始”。生活已经如此不易,人们非常警戒和回避与自身无关的负担和责任。就这样,我们的社会渐渐对年轻人收起了所有的温情。
在这种环境中,比起青年一代的个人成长或长远利益,企业自然更注重自身的眼前利益,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只对有利于自身短期利益的目标负责。它们时刻紧张着,忧心忡忡,生怕速度稍微慢一点,就会落后于竞争对手。慢慢地,企业被磨尽了耐心,也就不会轻易对任何人发善心。
理查德·桑内特(Riett)在他的著作《新资本主义的文化》中提到了“不耐烦的资本”(ImpatientCapital),即寻求短线回报而非长期经营业绩的资本。据某项调查资料显示,美国养老基金的平均持股时间从1965年的46个月大幅减少到2000年的3。8个月。资本追逐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收益,使得企业组织的特性也出现了改变。决策迟缓、效率低下的企业已经很难适应这种资本变化,只有充满活力、反应快速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汽车产业的情况为例,管理层的决策传达到汽车销售现场,过去需要平均5个月的时间,但最近只需要两周左右。
这种紧张已经波及大学。例如,一些大学的半导体专业实现了订单式培养,企业向学校订购自身所需的人才,学校则根据要求培养符合要求的各类人才。学校的步履越来越匆忙,已经很难再为学生提供考虑未来、摸索等时间。不耐烦的资本和企业期待的是可以立刻投入工作现场的即时战略。因此,如果学校不能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人才,企业就只能聘用那些有工作经验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已经很少有人会重谈“大学已沦落为就业学院”的论调。
2008年,中央大学和斗山集团联手合作,实现结构调整的同时还新开设了“会计与社会”课程。学校规定,所有专业的学生毕业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必修会计学。对此,首尔大学的张德镇(音)教授曾强烈指责:“学生们为什么要掏钱去学只有企业里才需要的学问?”在他看来,如今的大学“一心只顾培养符合企业价值的人才,而不是具有学问价值的人才”。
不过,当时的理事长朴容晟(音)认为,“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最先面临的就是资金周转问题”,因此他强调,“将会计学设为大学必修课是出于对学生未来长远打算的适时考虑”。虽说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领域均与企业相关,但显然学校对所有学生采用了相同的就业政策。这说明,企业家的意见和倾向已经影响了大学的就业政策制定。4另外,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的持续增加也促使大学渐渐沦为“职业养成所”。根据《2015年青少年统计》显示,2014年青少年(9~24岁)中有48。6%的人回答,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拥有好的职业”;36%的人认为是“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认为是“完善人格和个人修养”的仅占1。8%。
企业要求新员工有工作经验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大学一毕业,年轻人就要千军万马挤上就业的独木桥。但糟糕的是,即使顺利找到工作,也有可能长期无法得到提拔晋升,甚至无法转正。另外,假如在60岁以前退休,如果不想亲身经历“全球最高老人贫困率”,还要为重新进入就业市场而努力。而公司内部的在职人员则持续经历着晋升难、转正难等一系列难题。
这样一来,曾经的就业体系开始瓦解,企业里从前实行的员工培训也随之消失。现在,已经很少有企业愿意为员工提供人际沟通与交流培训或学习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了。相反,公司期待新入职员工可以立刻投入工作,或者在短短几周内便熟悉业务,迅速进入快节奏的工作状态。
因此,企业在选拔新人时,最看重的恰恰是工作经历。就业门户网站JobKorea以592名企业招聘负责人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多项选择),结果显示:57。8%的负责人将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列为决定简历筛选成败的重要因素。5此外,企业比较看重的其他方面还包括自我介绍(27。7%)、专业(26。0%)、学历(25。8%)、资格证(22。8%)、外语分数(15。4%)、毕业学校(14。9%)、个人作品集(12。8%)、学分(11。7%)等。一些正在准备就业的年轻人对此非常不满:“看重工作经历的话,应该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为什么要招聘新人呢?”韩国的90后当中曾流行过“工作经验的莫比乌斯环”的说法,即“自嘲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所以不能就业,而无法就业就不可能获得工作经验”。6
随着企业开始要求新员工有工作经验,一些人放弃了在现有公司的工作经历,重新以新人身份求职,这就是所谓的“工作经验下降”现象,即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或中坚企业的员工由于现有工作难以为继,利用自己有工作经验的优势重新参加一些大企业的新员工招聘。也就是说,他们先在中小企业或中坚企业积累工作经验,然后踩着“工作经验的梯子”,艰难地取得大企业的通行证。这不但进一步助长了人们希望一就业便能进入大企业工作的社会氛围,也加剧了大企业入职扎堆的同时失业率上升,同时已就业人员的工作经验贬值的现象。
新世袭制的出现,文科生的就业现实
要求有工作经验还不是唯一的问题。从前就有“文九论”的说法,意思是90%的文科毕业生都赋闲在家。现在又流行起了“文歉”和“理幸”说,意思分别来自“对不起,我是文科生”和“幸好我是理科生”的说法。
据教育部2017年12月发表的《2016年高等教育机关毕业生健康保险DB(5)连接就业统计》显示,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7。6%,比工科的71。6%低14个百分点。虽说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问题已经越发严重。
从最近对韩国企业人事负责人的采访调查结果来看,招聘新员工时企业更偏爱理工生的现象已更加明显。就业门户网站incruit于2018年7月16日到8月13日,对571家上市公司的人事负责人进行的电话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最愿意录用的专业中,工科类专业以53。6%位居第一,其后依次为人文专业(20。2%)、经贸类专业(15。2%)、医药专业(4。5%)、自然科学(3。3%)、教育专业(1。4%)、社会专业(0。9%)、艺术或体育专业(0。9%)。值得注意的是,工科类专业的偏好率较前年的45%增加了8。6个百分点,已过半数。7
相关调查负责人预计,日后,理工科人才偏好现象将进一步加剧。他表示,“在长期的经济停滞中,国内主要大企业瞄准了半导体和显示器为代表的电力、电子以及新再生能源领域,在技术和人力开发部门进行了持续投资”“自然而然地,相关领域的就业岗位也会增加,而且第四次产业革命即将到来,今后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会很大”。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中出现了“新世袭制”的说法,意思是就业率决定身份等级,文科生是平民,而理科生是贵族。其中“电、化、机”(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专业生被称为“王族”。
渐渐地,文科生就业难的现象积重难返,已经有人公然宣称:“文科生想就业,必须辅修工学。”实际上,10多年前我在大学主修数学时,当时理工科就业确实更容易一些,但并非所有的文科生就业都成问题。当时一般认为经营学专业更容易就业,因此很多大学生辅修了经营学。但是,看现在的趋势,经营学专业的学生也开始辅修自然科学或工程专业。
实际上,韩国企业之所以不得不大量招聘理工科毕业生,是和韩国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分不开的,目前堪称韩国代表性企业的三星电子和现代汽车正是扎根于理工领域。针对这种现象,首尔某大学的人才开发中心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采用的都是越往上层人越少的金字塔形结构,而理工科领域很容易减少管理者人数。”为了解决这种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已经不断有意见指出,大学应该根据韩国产业结构方向将文科和理科的招生名额进行相应调整。但是,也有人批评,大学不是为了企业的人力生产而存在的地方。另外,所谓的大学结构调整在短期内也很难施行。
长大后想当公务员的小孩与准备公务员考试的高中生(6)
以前,孩子们长大后都想当科学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的梦想发生了变化呢?我们的生活需要偶像,但更需要科学家。把科学还给孩子们吧!
——现代摩比斯诺贝尔项目广告
我出生于1982年,是上过国民学校(7)的最后一代人。虽说早已记不清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但在当时一项关于未来理想的问卷调查中,我果断地选择了“科学家”。就像上面的广告语中所说的那样,以前,大多数小学生都希望将来能当一名科学家。那么,2012年广告播出时小学生们的理想是什么呢?
2012年,SBS电视台在播出的《代际共鸣1亿知识问答》节目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理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未来职业是公务员。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全国1000名小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想当公务员的人数占42。5%,艺人占38。8%,运动员占10。6%,其他占8。1%。
在其他调查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2013年,庆南小学生家庭生活及学校生活问卷调查显示,921名调查对象中,未来希望成为教师或公务员的学生达到了29。3%。其次分别为艺术家16。9%、艺人12。5%、政治家7。8%,运动员、医生、厨师、科学家、律师、飞行员、电竞选手、法律界人士、务农等其他职业总体占33。4%。
小学生们升入初中和高中以后,人生理想会发生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2016年,JTBC电视台以首尔市的830名小学、初中、高中生为对象进行了“青少年人生理想”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梦想的职业第一位仍然是公务员(22。6%)。新变化仅仅在于排名第二的位置上出现了房地产业主和租赁业主(16。1%)的新业种。
小学生对未来理想的想法改变直接导致大学升学率出现了变化。2016年韩国高中生的大学升学率为69。8%,首次跌破了70%。与2008年的84%相比,下降了大概14个百分点。
一度以世界最高水平著称的韩国大学升学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昂的大学学费。以2016年为例,20多岁人群的平均家庭负债额约为2400万韩元。8持续走低的就业率也是导致大学升学率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学费问题,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要欠下巨额债务,而毕业后又无法找到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只能另辟蹊径,开始备考公务员。既然最终目标是九级公务员,那么就没有必要在大学里浪费好几年的时间和金钱。
就这样,早早便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的高中生的数量猛增,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公等族”(???)这样的流行语,意思是准备公务员考试的高中生及复读生。9可以说,2013年新发布的九级公务员考试修订对“公等族”的激增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原本是必考科目的行政法总论和行政学概论变成了选考科目,而高中阶段的社会、科学、数学等加入了选考科目,考试科目与高中课程的重复科目增多,使高中生准备九级公务员考试变得更具优势。
包括儿童在内的青少年的未来理想可以真实地反映当代社会风貌,他们是在大人们架构的世界框架中向着最合理、最理想的目标前进的。本身也是一名作家的文裕锡法官说过,“变化的不是世代,而是时代”。这表明,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追求幸福的存在,现在的年轻人也在低增长时代本能地寻找生存战略和幸福战略。10如同地球上所有生命体一样,人类也在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并为此不断做出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做出的选择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那就是合理的。
(1) 1997年7月,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被席卷进去的泰国、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亚洲大部分股市大幅下跌,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2) 指外语进修、竞赛得奖、实习经验、志愿者活动,以及各种资格证。
(3) 韩语中,“四五停”与“沙悟净”谐音。
(4) 韩语中,“五六盗”与“五六岛”(位于韩国釜山的岛屿)谐音。
(5) DB连接即数据库连接。
(6) 韩国的公务员考试不限制年龄和学历,因此吸引了大批高中生报考。
(7) “国民学校”是朝鲜半岛日据时期对小学的叫法,意为“皇国臣民学校”。为彻底清除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残余,1996年3月1日起,韩国将“国民学校”正式更名为“初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