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90后的第二个特征 有趣(第1页)
04 90后的第二个特征:有趣
“起承转傻”“沙雕文化”的出现
90后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有趣”。如果说80后前面的几代人追求的是所谓的“生活的目的”,那么90后这一代追求的就是“生活的游戏”。他们认为一切秩序都是让人憋闷和窒息的东西。如果别人一板一眼、循规蹈矩,他们会反唇相讥:“我怎么闻到一股酸腐味?”意思是没必要那么死板。90后追求“有趣”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相关的例子也非常多,这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90后的生活方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起承转傻)。这是由“????”(起承转合)和新造词“??”(沙雕)结合起来组成的另一个新造词。所谓的“沙雕”一般是指某一对象“缺乏逻辑、糟糕、水准低下”,其中包含着对所指对象的嘲弄的意味。网络上最多使用“沙雕”一词的领域是网络漫画,其中一种漫画也被称为“沙雕漫画”。“沙雕漫画”的特点是,看似漫不经心的画法、打破常规的故事结构和内容。因此,“起承转傻”的意思就是:故事开始——展开——**或反转,最终出现烂尾式结局。41
韩语中的“沙雕”一词最初出现于dside网站的网络漫画连载专区。当时,一位名为“无乐公高”的画手在此连载了一部名为《???》(《郑载煌》)的漫画。后来,漫画家英威将沙雕漫画发扬光大,而英威本人也被称为“网络漫画沙雕本尊”。其实沙雕漫画最初的意思是,“虽然看起来很傻,但是很有趣”,但随着网络上沙雕漫画的增多,这个词的否定意味慢慢变强。渐渐地,“沙雕”一词的使用已经远不限于上传到网络上的各种个人作品,对于那些低水准的新闻报道、评论等,网民们也经常使用该词。
有观点认为,“沙雕”一词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人们内心想要摆脱完美无缺的沉闷生活的欲望,还有,将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在不断增加。受经济萧条大环境的影响,失意的年轻人往往自嘲是“沙雕”。也有分析认为,这是对整齐划一的规范式教育制度的反叛,同时也是对自己独特审美的消极表达。还有人总结,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喜欢分享成功人物的励志故事,那么2000年以后,反映年轻人失败意识的“沙雕”文化正在引起广泛共鸣。
但不管原因是什么,重要的是,一度仅在网络漫画社区流行的“沙雕”文化正在迅速融入主流文化。
朴俊亨,通过《拔草男》重获事业第二春
有这样一位艺人,他已年满50岁,时不时在YouTube上开一个“胡言乱语大会”。他便是1999年通过男团God出道的朴俊亨。通过JTBC电视台的演播室LuluLala制作的综艺节目《拔草男》(Man),50岁的朴俊亨迎来了演艺事业的第二春。《拔草男》在2018年5月30日开通了YouTube频道,4个月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30万名的订阅者,是现有电视台单一频道中观众增长最快的一个,它在YouTube上每集的平均点击率高达180万次。
《拔草男》的主要目标观众是包括90后在内的千禧一代,节目中大胆插入了很多B-cut画面(1),这在以往的节目制作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节目中还大量曝光了很多镜头背后的故事,风格非常独特。除朴俊亨之外,大部分演员都是20多岁,节目的字幕和编辑都选用了90后熟悉的词语,比如,“TMI”(TooMuation)、“JMT”(好吃到没朋友)、“妈卡”(父母的信用卡)、“黑牛”(软柿子)、“超级insider”(擅长社交的人)等,而朴俊亨每每听不懂这些词,非常好笑。当然,除了这些新造词,朴俊亨还有很多其他韩语单词也听不懂。
《拔草男》掀起的收视热潮中,比起频道的人气,还有一点更值得注意,那就是观众对于节目传递出的B级感性(2),以及节目不加掩饰的真实所表现出的态度变化。实际上,20年前的朴俊亨也一样特立独行,满口金句,但是对于20年前的观众来说,这种风格并不讨喜,所以节目视频被大幅剪辑。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年轻观众对他的“沙雕”B级感性非常着迷。
JTBC演播室LuluLala的朴政宰(音)组长在“千禧一代喜爱的内容类型与流通战略”的演讲中说:“《拔草男》的亮点在于颠覆了常规的演播法则,出演者说起话来无拘无束,节目组后期不会对此进行过多的剪辑。”另外,“在以往的节目中不可能对某个饭店的食物进行评价,或者动辄植入广告,但这个节目中没有了这些顾忌,观众反而很容易接受”。42如此,随着受众的更新换代,观众感兴趣的点也在发生变化。昨天行不通的东西,今天却可能行得通;昨天引发人们好感的东西,今天却可能让人反感。
《拔草男》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单纯地因为节目输出频道从电视转到了YouTube,而是电视台通过观众们喜爱的渠道,为之提供了受欢迎的内容而已。朴俊亨最近出演的化妆品广告也仿照了《拔草男》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另外,朴政宰组长还强调了“O**U”(OiUse,意为一个来源,多个用途)和跨媒体创作,并表示“在制作电视剧等节目时,不能只狭隘地考虑电视播出用途,还要兼顾在线播放、YouTube等多种平台特性,对内容、形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节目组俘获90后观众的最后一个绝招是倾听观众心声。《拔草男》的主题就是前往YouTube观众通过留言推荐的目的地。总体来说,《拔草男》是边与观众沟通边制作节目的,观众的意见得以真正地被反映到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假如观众认为节目当中植入广告太多,节目组便会策划去广告植入较少的济州岛旅行;假如观众认为近期的节目去咖啡厅太频繁,节目组甚至会把已在咖啡厅拍好的视频整集删除。通过快速、积极地听取观众意见,《拔草男》赢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90后必备技能:玩梗
大家听说过“??”或“???”(梗)这个词吧?韩语中的这个词来自外来词“adlib”,意思是随机应变,是一个网络隐语。它原本是意为“自由、即兴”的拉丁语“adlibitum”的缩略型,最早出现于dside社区,意思是即兴发言,带有贬义色彩。
“梗”的意思现在已经扩展为“对特定情况或行动做出的发言”,被当作一个词缀使用,也可以用来指某一对象说的空话、失言、粗话的意思。该词的实际含义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成为很多90后的日常用语高频词。后来还出现了“???”(玩梗力)这样的新造词,意思是一个人“说梗、玩梗的能力”。它也可以看作一种搞笑能力,但是以前的搞笑能力只是单纯地让人发笑的能力,而今天的“玩梗力”指的是在适当的时机说出短而精的金句,瞬间让人捧腹大笑。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树维基(3)”。20世纪,《大英百科全书》几乎成为百科词典的代名词。但进入21世纪以后,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型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将其取而代之。维基百科显示了集体智慧的强大,并且通过互联网相互合作的知识生产方式,终于超越了历史悠久的百科全书。
但是,在90后中,韩国版的维基百科好像没有什么人气。原因很简单,维基百科使用起来不够有趣。90后需要的并非单纯的信息,而维基百科仅限于忠实地传达基本信息,禁止阐述个人看法。这时,另一种“维基百科”出现了,它允许任何人编辑和上传个人见解,这就是韩国的“树维基”。
2007年3月1日,树维基刚诞生时的名字是“????”(Enhawiki)。Enhawiki最初是日本动画片《机动战士高达》粉丝社区网站Angelhalo旗下的维基词典,是日本动画等亚文化群领域的信息网站,后来逐渐扩展为涉及科学、学术、时事等多个领域的百科词典。10年后的2017年,树维基在韩国人气网站排名中位居第11位,远远超过了排在第33位的韩国版维基百科。因此,最近如果在谷歌、Naver等反映用户喜好度的门户网站搜索窗口搜索特定关键词,树维基的位置往往比维基百科更靠前。
树维基以混合了玩笑口吻的特有的叙述方式,一举拿下了那些不喜欢毫无温度的文字的读者群,随着不同身份、领域的热心网友持续写文、更新词条,网站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树维基更名为“??????”(rigvedawiki)后,日益成长为综合性信息网站,其内容已经扩展到文学、国际、历史、政治、时事、教育等传统百科全书覆盖的条目领域。43
树维基将自身定义为存储御宅族相关信息和冷知识(琐碎、无用的知识)的空间。如其所说,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一个“无用的空间”。而且除了亚文化相关信息以外,其他大部分是不可信的内容。上传内容的相关规定也比较松散,因此无法避免信息的主观偏向性。90后却非常喜欢这个“无用的空间”。对他们来说,这个空间既是信息的库房,又是能提供乐趣的娱乐空间。
还有一种可以让普通人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玩梗能力,并借此分享快乐的新型的玩梗空间,这就是脸书上的“题目学院”(TitleYourself)。在点赞数高达70万次(以2018年的数据为基准)的该网页上,脸书会员可以通过回帖的形式给图片取标题,造梗能力最强的回帖会被分享给所有人。会员还可以用这个tag(提到)朋友,同时加上想跟朋友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