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当90后成为职场下属(第2页)
值得注意的是,300人以上企业的辞职率由原来的11。3%降至9。4%,而300人以下企业的辞职率从31。6%增加到了32。5%。受300人以下企业辞职率增加的影响,员工早期离职率的整体趋势持续走高。而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300人以下企业一年之内的离职率为31。6%,远远高出了300人以上企业的11。3%,但现在,两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新员工入职一年内辞职的原因当中,首先“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和职务(49。1%)”最高,其次是“不满意工资、福利(20。0%)”和“不满意工作地区和工作环境(15。9%)”。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和职务”的回答比率与2014年相比有所上升,而“不满意工资、福利”和“不满意工作地区和工作环境”的比率则有所下降。但是,他们辞职的理由真的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和职务”吗?
根据2017年JobKorea的相关调查,员工的实际辞职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年薪太低。因为中小企业的平均年薪一般比大企业低得多。以2017年为例,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平均年薪足足相差1332万韩元(见图2-2)。意识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年薪差距成为妨碍青年就业的主要问题后,韩国政府在2018年3月的“青年就业对策报告大会暨第五次就业岗位委员会”上发表的《青年就业政策》中规定,青年在中小、中坚企业就业时,最多可从政府得到1035万韩元的补贴,以帮助就业人员获得接近大企业起薪的实际收入。
2017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单位:万韩元)
图2-2 以576名20~40岁上班族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8
资料来源:JobKorea
另外,“青年明日保障基金”(2)的规模也扩大了近一倍。根据这项制度,在中小、中坚企业就业的青年只要工作满3年,本人和企业分别缴满600万韩元,政府缴满1800万韩元,3年后他共可获得3000万韩元的绩效补贴,且5年内全额免除所得税,租房补贴享受低利率(1。2%)贷款,交通条件恶劣的产业园区工作者每月可获5万韩元的交通补助。政府介绍,产业园区内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最高可增加1035万韩元的实际收入。目前中小企业大学毕业生的年薪起薪为2500万韩元,加上政府的补贴后,将提高到和大企业的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3800万韩元持平的标准。此外,政府还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资助。之前的“2+1雇佣促进制度”规定,中小企业每新录用3名青年,政府将持续3年代为支付相应工资的13。现在,根据企业规模,政府决定将资助范围扩大到每新录用1名青年便可适用于这项制度。9那么,韩国的青年们对这些政策的实际反响又是怎样的呢?
“没有人会因为中小企业的工资比大企业高就选择去中小企业。政府单纯地认为只要将中小企业的工资提高到和大企业持平的水平,就是对中小企业最大的帮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吗?因为我们知道,中小企业的社长们的思想都是垃圾。他们只会让下面的人拼命干活,榨取完使用价值就不要了,他们根本不关心员工的未来。到处是垃圾社长和倚老卖老的前辈,就算提高前3年的起薪,可谁会降低标准去中小企业呢?这项政策本身就很自以为是。”
——准备去大企业工作的朴某(1993年生)
“我并不是为了多拿钱才备考九级公务员的。政府稍微补贴一下工资就能提高雇佣的稳定性吗?还有,我不相信政府所谓的工作满3年就可以拿到绩效补贴的政策,2+1就业制度又是什么?世界上哪个中小企业会在根本不需要用人的情况下,为了得到国家提供的13的工资补助,刻意创造出三个工作岗位?坦白地说,我们又不是乞丐,干吗要受这种待遇?我不会选择去中小企业而放弃考公务员的。”
——正在准备九级公务员考试的金某(1995年生)
综上所述,正在找工作或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年轻人对政府的相关对策大多持怀疑态度。本次对就业生采访的结果显示,青年对于就业市场的意见和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问题、对政府政策的不信任、对长期雇佣稳定性的怀疑。那么,真正在中小企业工作过的年轻人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我毕业于名牌大学,但我不喜欢大企业的等级文化,所以从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那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上。但是,去了中小企业以后,我发现那些在大企业工作的朋友的处境跟我很不一样。年薪差距是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的,所以这个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企业文化方面的差距确实很大。一些大企业已经出现了PCOFF制(3)等引导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制度,但中小企业似乎对这类企业文化还缺乏概念,下班后的聚餐和加班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在中小IT企业工作10个月后辞职的金某(1993年生)
金某之所以决定辞职,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当时公司有一个男同事正在考虑要不要休育婴假,结果组长对他说:“那你的工作打算让谁干?你可以申请休假试试,但后果自负。”自2018年7月起,韩国开始实行每周52小时工作制,但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andLifeBalance)的相关配套制度对于中小企业员工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如果这方面的情况得不到进一步改善,90后年轻人对中小企业的排斥心理会越来越严重。同时,他们对九级公务员的热切憧憬与冷酷无奈的现实之间的背离也会进一步加剧。那么,围绕着以中小企业为中心出现的这类乱象,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对策呢?
逃离“老大说了算”的组织
“接受入职教育的时候,我对公司的印象还不错,但是被分配到现在所在的部门后,就像来到了地狱。顶头上司要求我们比上班时间提前30分钟到,也就是8点30分到岗。因为她本人8点30分到,所以要求我们不能比她晚。业务上她从没好好教过我,不是冷嘲热讽就是直接无视。但是面对自己上司的时候,她几乎到了唯命是从的地步。本以为只有她是这副派头,后来才发现身边太多这种‘老大’。如果在老大们说了算的企业中待久了的话,我担心有一天我也会成为这种人。所以,一年后我辞职离开了公司。”
——在“老大说了算”的公司工作一年后辞职的金某(1990年生)
韩语中的“??”(老大)一词其实历史悠久。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中,不成器的儿子硬是把母亲的钱抢走后,留下一句“别告诉老大”。以20世纪90年代末为背景的小说《镢头村的孩子们》中,结巴明焕的父亲被明焕的朋友称为“老大”。这里的“老大”大致相当于“老头儿”的意思,类似于年轻人私底下称呼爸爸或老师的时候使用的隐语,在90年代的时候属于不太经常使用的陈旧词语。
但进入21世纪以后,年轻人越来越抗拒权威主义和说教,该词逐渐成为贬低特定对象的代名词。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词,从2010年开始“老大”一词逐渐流行开来。由于是隐语,很难查清它的准确词源。有人说,这是因为倚老卖老者往往满脸皱纹,形似蚕蛹,而蛹的全罗道方言发音类似于“??”,还有人说,这是代表老人的“???”(烟杆儿)一词的缩略语。
90后从小便是在“老大”的指手画脚下长大的。问题是,小的时候还可以努力避开“老大”,但随着长大成人步入职场,现在必须直接面对他们了。2017年,就业门户网站Incruit以750名会员为研究对象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每10个上班族中就有9人回答“公司里有‘老大’”。受调查者一致认为,“答定你”(答案早就定好了,你只要回答就行了)类型(23%)是最典型的“老大”;“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的上命下从型(20%);还有“这个我最有发言权”的全知全能类(16%)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老大上司”。另外,还有“你就先委屈一下吧”的无情、无礼型(13%);“你疯了吗”的愤怒失调型(10%);随时随地来一句“喂!”的不用敬语型(9%)等也是常见的“老大”作风。10你有没有潜在的“老大”倾向?一起来做一个小测试吧,看看下面这些行为你中了几项。(见下页)
不必对测试结果感到震惊。因为上面的测试最终告诉我们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谁,最后都会成为‘老大’”。所以,没必要在得知自己是“老大”后感到恼怒,没有人敢说自己身上没有一点“老大”的特质。从本质上来说,“老大”型人格很难脱胎换骨。我们能做的只是正视自己是“老大”的事实,然后不断完善自己。
但是,如果测试结果是“骨灰级老大”,那就比较严重了。因为如果作威作福惯了,难免会出现欺负、侮辱别人等暴力行为,如果达到这个地步,就不是“老大”而是变态了。因此,我们即使无法避免遇到“老大”,但要对近乎变态的“老大”们横行的地方说“No”。即使不能完全免除“老大”的劣根性,但绝不可以成为变态。
新职场“老大”测试11
1.如今的年轻人都忙着准备九级公务员考试,这一代人真的缺乏挑战精神。
2.那些说着“地狱韩国”的年轻人真是令人寒心。
3.在公司的午餐时间属于公共时间。即使不愿意,也要和同事们集体行动。
4.无条件服从上级的话是职场生活的智慧。
5.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喜欢先问年龄和学历,这样心里才舒服。
6.“准点下班制度”(FamilyDay)是一项很好的福利。
7.假如想完整地休假,要看上司的眼色。
8.同事竟然休了一年的育婴假,真是不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