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救孤女宜畹收甜杏为专情守仁逃新房(第1页)
第六回救孤女宜畹收甜杏,为专情守仁逃新房
(一)
王守仁能当上山东乡试的主考官,那是老父亲花了无数心血才帮他揽回来的要紧差事。做一回乡试主考,不但能结交山东官场的各级官员,这一科考出来的举人们更是要奉守仁为“业师”,将来守仁要想在仕途中有所成就,必须有一帮人巴结簇拥,而他手底下考出来的这批举人,以后都可能成为极有用的人脉。
为了守仁的前途王实庵煞费苦心,想不到这个不通世事的傻儿子不但不知道珍惜机遇,反而在秋闱的科场上乱出考题,说什么“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八个字明着是引圣人之典,实则公然讥讽朝政、诽谤皇上!
——弘治皇帝是万民称颂的圣主明君,治理着一个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怎么就“不合于道”了?怎么就“不可则止”了?一个小小吏部主事,胆子也太大了。大明朝的御史、给事中不是吃闲饭的,王守仁在山东的一场胡闹,早被言官们盯上了。
好在守仁背后还有一位当着礼部侍郎的老父亲。眼看儿子闯下天大的祸来,这位王实庵老先生脸上不动声色,暗里上下通融,苦苦斡旋,做好做歹。凭借自己作为皇帝近臣的优势,加上人品又厚道,在京城里朋友多,没结下厉害的政敌,搞到最后,总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久,王守仁离开吏部,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吏部不敢要他了。
还得说“成化辛丑科状元”实庵先生有面子、有本事,大费了一番周折,到底把守仁塞进兵部衙门里去了。
这个不省心的儿子真让王华焦头烂额。想来想去,老父亲想出一个主意:拿几个钱在京城租个小院儿,让守仁把家眷接过来。
有了家,这孩子大概能安生些吧。
从吏部主事变成了兵部主事,守仁自己倒没太在意。以他眼下的从政经验,根本不可能想到在这件事背后他那位做礼部侍郎的父亲用了多少心思,求了多少人,费了多少事,其中又牵涉多少关窍。反正守仁现在灰心丧气,满心里想的就是个“混”字。在吏部混、在兵部混都是一回事。倒是父亲让他把家眷接来京城同住,这事儿让守仁特别高兴,赶紧给家里写信,让诸宜畹收拾行装即日进京。
守仁十三岁母亲就过世了,那个杨氏对他不好,父亲续弦的夫人赵氏又长年在京里,和他打不着交道,几个兄弟都不是一奶同胞,没那么亲近,老父亲只知道忙着政事,对家里几乎不怎么过问,和孩子们之间也没话说。在这世上真正对王守仁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只有宜畹一个人。王守仁这个人性格刚强、心肠柔软。倔强起来,刀架在脖子上也不皱眉头,平时却有些脆弱敏感,每到这种时候,这世上也只有宜畹一个人肯哄着他、让着他、护着他。所以守仁对夫人的感情非同一般,既有爱,又有亲,还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赖。
也由于此,王守仁这一辈子从没对夫人生过二心。
守仁对妻子一心一意,宜畹对丈夫也是一样。
和守仁成亲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来宜畹把一颗心都扑在了丈夫身上。再加上她一直没有生养,心里十分愧疚,对守仁更是彻头彻尾毫无原则地疼爱起来,只知道一心一意对丈夫好,简直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
这次守仁养好了病回京做官,宜畹知道自己不久也要搬到京城去,替丈夫纳妾的事再也拖延不得。所以守仁前脚刚离开山阴,宜畹就开始留意,想给自己的丈夫选个合适的“屋里人”。可宜畹毕竟是位少夫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想办成这件事必须有个合适的人牵线。正在犯愁,恰好守仁的一个堂弟王守度找到家里,想跟她借钱。
王家书香门第,出过状元,有功名在身的也不少。可族大人多,良莠不齐,还是出了几个败家子儿。王守度就是这么个货色。
王守度从小就不肯读书,整天在外头游逛,三十来岁已经混成了一根“油条”,后来就在山阴开铺面做起生意来了。
早前王守度从杨氏那里弄了几十两银子,俩人合伙在外面开了个绸缎庄,可几年下来买卖越做越小,杨氏一气之下跟他讨要本钱,两个人闹得挺僵。后来王守度知道堂兄守仁在京城做了官,宜畹虽在山阴,和杨氏却是各过各的,打不着交道。就厚着脸皮找到宜畹门上,说是买卖上的事,想借三两银子,几天就还。
宜畹虽是个聪明人,但毕竟是个足不出户的少奶奶,身边又没有亲近的人,没人告诉她王守度的底细。加上宜畹是大户人家出身,对银钱看得没那么重,亲戚上门借钱,数目又不大,宜畹想也没想就借出去了。结果王守度很老实,说了只借几天,果然没几天工夫就把银子还回来,还顺手提了些礼物,对宜畹很是感谢。
见王守度办事有信用,人也挺斯文和气,自家亲戚,又是场面上的人,朋友多路子广,挺能办事,宜畹就把自己心里想的事儿跟这个堂弟说了。
一听这事,王守度满口答应:“兄长的事就是我的事,嫂子只管在家坐着,我去给你找人来看,嫂子觉得满意就留下,不满意我再去找,咱们再挑。”
王守度说话还真算数,很快就带着女孩儿上门来让宜畹相看。可宜畹是替丈夫选“屋里人”,所以挑得特别仔细,稍差一点儿的也不满意,一连看了七八个都没相中。
眼看人家一次次把人带来,自己总相不中,弄得王守度愁眉苦脸,左右为难,宜畹觉得这么一次次麻烦人家实在不好意思,每回总是硬塞给王守度一些钱。一开始王守度死活不肯要,后来拗不过,只得收下了。
诸宜畹哪里知道,这王守度其实是市井间的一个混子。嘴上说是“买卖人”,其实游手好闲,整天在外头给人当掮客,坑、蒙、拐、骗,什么事都干,就是不干人事儿。
余姚王氏这一族里大多清贫,只有守仁的父亲官做得大,家境比别人好些,王守度就整天在王家门外转悠。早前他骗过杨氏,后来闹翻了,王守度就盯上了宜畹。现在宜畹想给丈夫找个“屋里人”,王守度第一个念头就是趁机狠狠敲一笔银子!所以很是热心,一次次带人来给宜畹相看。反正相不中他分毫不出,还能装愁叫苦,从宜畹手里骗几个钱儿花;若是宜畹相中了,自然就能从中捞到好处。
王守度很会装蒜,在宜畹面前总是愁眉苦脸说泄气话,好像买个女孩儿有多么难。其实在当下的山阴城里,买女孩儿这事出奇地容易。
这几年老天爷像发了疯一样,不是旱就是涝!尤其淮北、浙东已经连着闹了几年的水灾。官府非但不尽心救济,反而加重了税赋,地方官为了应付朝廷,也是昧着良心办事,明明地里没长庄稼,却照着往年租税向老百姓逼讨,数不清的百姓拖家带口四处逃荒。这些难民要想找条活路,不是逃到深山野地去开荒,就是啸聚山林做亡命的买卖,更多的人拥进城里,想凭自己的一把力气混口饭吃。可城里早就挤满了难民,靠卖苦力连糊口都难,实在饿极了,又不敢偷不敢抢,除了卖儿卖女,还能怎么办?
眼下山阴城里的难民足有几万人,到处都是伸着手讨饭的叫花子,几两银子就能买个大姑娘。
诸宜畹是侍郎府的少夫人,跟市井之间隔着一道高墙,眼下的世道是什么样儿,她哪里知道?王守度是什么人,这位少奶奶更看不透。还以为自己遇上了热心可靠的亲戚,就把一切事都交托给了王守度。结果一来二去,人还没相看好,倒把不少银钱白送给这个“堂弟”了。
就这么挑了好些日子,这天王守度带了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过来,自称姓顾,是扬州的一个秀才,家里遭了大灾,流落到浙江,眼下日子实在维持不下去了,就想把女儿卖给人家做妾,换几两银子过活。